■徐文智
2025年春节假期,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文旅、餐饮、影视、电商等消费领域各项数据高歌猛进、一路飘红。伴随消费市场的火热场景,出租车与饭店联手宰客、电影院票价高企、游客滞留景区等消费维权舆情也不断冲击受众眼球。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春节消费维权舆情,让人们以另一个视角审视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据2月13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观察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今年春节,5.01亿人次出游,6770亿元旅游花费;餐饮消费同比增长6.2%,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突破95.1亿元,观影人次达1.87亿……热辣滚烫的数字背后,难免在个别领域产生供需矛盾,引发消费维权舆情。有些是结构性失调,表现在交通运输等公共领域资源分配不均、“买短乘长”票务漏洞导致部分高铁旅客有票无法上车,其本质是运力调配机制滞后于需求激增;有些是暂时性失衡,表现为局部市场短期供需错配,县城影院因春节档电影火爆推出无座票,票价却与有座票相同,暴露出票价机制僵化与服务管理能力欠缺。供需矛盾的局部爆发侵害了部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经营主体强化消费动态监测与制定灵活定价机制,以免供需关系出现短时失调。
今年春节,服务消费占比显著提升,但部分企业缺乏标准化、成体系化的应急预案储备,应对突发情况“举止失措”,继而形成消费舆情。春节期间,三亚西岛因游客超载导致数千人滞留3小时,源于景区客流预测与分流机制的失灵失效。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景区、电商平台等应依托AI技术建立动态预警系统,提前预判客流高峰并调配资源,同时加强现场应急服务团队建设,避免人满为患演变为信任危机。
新型消费模式日渐勃兴,一些欺诈手段“借尸还魂”。春节期间,电商领域虚假发货、优惠规则暗藏套路等侵权乱象不时发生,消费者下单两个月仍未收到“新年战袍”,平台商家却以丢件搪塞,实则虚标库存、虚假揽收。传统消费领域亦不遑多让,坑蒙拐骗的老把式也是死灰复燃。张家界某饭店与出租车司机勾结,两道菜居然要价844元,商家的短线经营思维暴露无遗。部分商家跨越诚信底线、破坏市场信任机制,极易引发连锁负面消费舆情,监管部门必须重拳整治。
化解春节期间消费维权纠纷,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方为治本之策。首先,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推动城乡消费设施均衡布局,强化农村电商物流网络和县域商业配套网点建设。其次,要提升消费服务能力与应急场景预案,景区、影院、大型商圈等应建立客流实时监测系统,完善分流方案。最后,还要监管与教育一起抓,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快处快罚,同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消费维权知识,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
只有困扰消费者的糟心事、烦心事少了,节日消费环境才能更加安心、舒心、放心。往后时光,愿我们穿越烟火缭绕的浓浓年味儿,一起见证消费市场数据节节攀升,收获更多消费者的满心欢喜与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