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促经营者诚信经营 护消费者放心消费
作者:张林保

民生领域再出“铁拳”
成果
  2024年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以“护民生”为中心,突出“保安全”和“反欺诈”两个主题,聚焦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实施有力打击。在工业产品领域,突出涉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燃气灶具、电动自行车、儿童玩具等重点产品,重点查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在食品领域,以宣称镇痛、安睡等功能的食品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药品及其衍生物的违法行为;在特种设备领域,重点查处违法生产使用小型锅炉行为。同时,严厉查处线上线下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案件,重点查处加油机计量作弊、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商标侵权、伪造或冒用地理标志、价格欺诈、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案件。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认真组织查办上述领域案件的同时,结合当地消费环境、群众诉求等实际情况确定案件查办重点,坚持常规安排和专项任务相统一,将相关重大专项执法任务纳入“铁拳”行动统筹推进,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生活安心、消费顺心。
意义
  从2021年至今,市场监管总局连续4年组织开展“铁拳”行动,持续聚焦在民生领域,逐步形成了“铁拳”品牌。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践行“监管为民”理念,深入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强化高效能执法、打造高标准行风等方面,转变执法理念、优化执法方式,扛牢职责使命、守住安全底线,完善执法机制、创新执法手段,提升队伍素质、塑造执法新形象,让人民群众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规范文娱演出市场
成果
  近年来,文化娱乐消费成为大众日益增长的“软刚需”,“演出经济”成为消费新场景和新增长点。但盛景之下难掩乱象,“柱子票”、演唱会“注水”、退票手续费高昂等诸多问题显现,成为消费者投诉集中地、舆论热点高发地。2024年7月15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开约谈大麦、猫眼、摩天轮、票牛、票星球、秀动6家票务平台以及北京国潮悦动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幽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代立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武汉汇沣添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鸿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5家主办方,指出当前演出市场存在演出门票退票政策不合理、平台义务落实不完善等问题。6家票务平台均提交整改方案,文娱演出市场的部分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演唱会退票规则开展专项调查发现,就官方销售渠道而言,演唱会各个举办地执行统一的退票规则,但这些规则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就第三方销售渠道而言,演唱会退票规则与当地官方渠道统一的规则并不一样。由此产生的相关消费纠纷多发频发,且聚集度较高。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强化消费投诉调处工作,组织发动公益律师共提起11起支持诉讼案,同时呼吁制定更清晰、更明确、更公平合理的演唱会退票规则,推动文娱产业的长远发展。
意义
  演出市场需要火爆,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但不能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中野蛮生长,更不该由消费者来买本不应该买的单。消费者组织出手规范文娱演出市场,让文娱演出行业经营主体明白了只有保障消费者权益、厚待消费者,才能赢得市场。消费者组织对相关经营者进一步规范票务秩序、优化退票规则、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做出了指导,有助于推动经营主体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制定长效的制度规范、完善相关服务链条,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的追求,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观演体验,推动文娱演出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调查大数据“杀熟”
成果
  2024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开展大数据营销差异化现象调查,对在线购物类、在线旅游类、民宿类、外卖类、打车类、在线票务类、短视频/直播、共享单车/电车八类互联网消费平台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大数据隐私泄露以及被差异化营销的担忧均超过65%;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明确表示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仅有8.7%的消费者认为没有遇到过,半数消费者不确定是否遇到过差异化营销。调查发现,受访者遇到大数据差异化营销的具体情况中,最常表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不同打折优惠形式、隐藏或不送老用户优惠券、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同。
  根据调查结果,三地消费者组织建议大数据应用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诚信守法经营,加强自我监督,避免滥用大数据进行价格歧视,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鼓励开发更智能、更公平的定价算法,提高大数据应用的透明度,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消费者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大数据应用的了解,在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意义
  大数据“杀熟”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反映出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技术伦理与社会公平的挑战。京津冀三地消费者组织开展联合调查,既是对消费者诉求的积极回应,也为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推动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发展。本次联合调查也对规范技术应用、推动算法透明化,倒逼企业合规经营、承担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揭露恶意抢票乱象
成果
  2024年暑期,全国热门景点持续火爆。在北京,整个暑期故宫都一票难求,每天放票即秒没,即使每天发出的故宫门票达4万张,但普通消费者依旧极难抢到。
  2024年8月,《中国消费者报》聚焦故宫门票难抢这一消费者普遍反映的话题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一票难求的背后,很多消费者只能通过“黄牛”购买加价门票或者通过购买高价“门票+导游”产品得到门票,但“黄牛”却能拿到门票、旅行社能抢到预约票。在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热门景区门票难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黄牛”恶意抢票。有些“黄牛”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抢票软件入侵热门景区门票预约系统,抢占门票后再通过网络高价售卖牟利。与真人操作完成整个抢票流程最快需要三四秒相比,自动化脚本可以在0.0001秒完成所有流程。因此,消费者手工抢票速度与“黄牛”的抢票软件速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在对恶意抢票行为及其采取的技术手段进行解读后,报道进一步瞄准景区门票管理问题,就相关措施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例如是否可以对所有用户的购票行为进行记录和异常检测,再通过大数据、零信任等方法检测其中是否有“非人类行为”或“漏洞利用”行为并进行阻断;景区是否能将自己的购票系统直接接入到大型互联网平台上,利用大平台在反恶意抢票方面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防范恶意抢票。
意义
  该报道直指“黄牛”与普通消费者的抢票博弈,暴露出现行购票系统在应对技术型抢票时的脆弱性,让消费者对“黄牛”抢票背后的“技术原理”有了进一步了解,揭示了系统性矛盾,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优化。同时,该报道也促使景区加强门票管理,探索更多科技手段来公平、高效地分配门票资源,满足广大游客需求;也促使监管部门加大网络黑灰产的打击治理,压缩“黄牛”生存空间,助力构建透明有序的文旅消费市场环境。(张林保)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3 版:3·15年度报告·守护消费“筑”你满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促经营者诚信经营 护消费者放心消费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