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消保委医疗美容消费调查显示
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存在过度营销乱象
作者:郑铁峰

■本报记者 郑铁峰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医疗美容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医美行业主要存在3方面乱象,包括医美广告过度营销、医美机构专业存疑、医美安全较难保证。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宁波市消保委从制度保障、行业自律、信息公开、规范营销4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七成以上受访者无法准确区分医美和生活美容
  近年来,医美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底,宁波市消保委启动此次医疗美容消费调查,随机选择不同性别、年龄的受访对象,采用线上调查与拦访调查相结合的定量调查方法,共收回有效数据503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偏好、消费问题、消费信心3方面,通过不同消费群体画像呈现消费者对医美的主观感受。
  从人员占比看,25岁至54岁女性是医美消费主力人群,占受访者的48.63%。她们表示想通过“变美”使自己更自信,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找到更好的另一半。
  从消费选择看,受访者对射频类、注射类或光电类的轻医美项目最为青睐(占比36.57%),八成以上受访者能够接受价位在1万元以下的医美服务项目。
  从消费习惯看,受访者对公立医院的信任度较高(占比43.37%),更倾向于从社交媒体、朋友圈或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处获取医美信息(分别占比29.98%、21.65%、21.58%),较少选择从专业医生等渠道获取信息(占比16.64%)。
  此外,七成以上受访者无法准确区分医美和生活美容,约五成受访者不清楚医美项目不可在生活美容店实施。
虚构资质及夸大产品功效或服务备受诟病
  许多受访者反映,医美消费中仍存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主要包括3方面。
  医美广告过度营销。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医美行业存在虚假广告或误导消费的情况,尤其是虚构资质及夸大医美产品或服务功效备受诟病(分别占比26.19%、23.81%)。个别医美机构还利用“刷单或虚构数据”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医美机构专业存疑。九成以上受访者对医美行业专业性存在质疑,尤其担忧手术过程不透明、机构及医师资质问题(分别占比22.79%、22.67%)。
  医美安全较难保证。调查发现,产品设备质量问题或使用过期及未注册器械、药品等情况较为突出(占比20.6%),这些问题直指医美行业安全隐患,容易降低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度。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受访者普遍对医美安全性和广告效果等持谨慎态度。部分受访者表示遇到问题后会选择维权(占比29.71%),其中向消费者组织和卫生健康委反映是首选(分别占比8.81%、8.72%),体现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应加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并加强行业自律
  为更好地规范医美行业发展,宁波市消保委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完善制度法规体系,严格行业监管。应加快完善医美行业的制度法规体系;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医美行业的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医美,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医美机构坚决吊销取缔,对严重违法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实行终身禁业制度,持续净化消费环境。
  强化行业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压实平台机构资质审查责任,提升医美项目的安全性;不断完善医美领域鉴定技术,明确医美鉴定的启动要求;细化医美从业人员资格获取条件的审核办法,加大医师、医美医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投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维护消费者权益。健全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构建权威信息查询平台,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探索建立和完善医美行业信用体系,便于消费者了解医美机构详细情况;由于注射类和光电类医美项目在医美投诉中占比最高,易产生偷换注射针剂仪器、使用针剂数量不实等情形,建议推动操作过程更加透明化。
  规范医美广告,防止过度营销。完善医疗美容广告规范,严格要求医美机构在取得批准后发布广告;对医美效果的约定应当以图片、音像等事后可以核对的方式保留,因医美机构责任达不到约定效果的,应当退还费用或进行修复、重做,并依法赔偿损失。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有销售人员以充值优惠、话术诱导等手段招揽客户。宁波市消保委建议针对性开展医美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提升辨别能力和保护意识,在全面了解风险的前提下理性选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2 版:3·15年度报告·守护消费“筑”你满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超八成消费者认为存在过度营销乱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