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智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瞄准食品安全和食品标签,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标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通则》(GB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的相继发布,为方寸之地的文字、图案、符号等内容表达和排列组合划出了食品安全底线,从细微之处回应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期盼。
食品标签面积虽然不大,但它不仅是食品生产者履行法定义务的关键所在,更是消费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窗口。曾几何时,食品标签美颜滤镜随处可见:细如蝼蚁的文字、晦涩难懂的表达、随意变动的布局,往往令消费者一头雾水,难以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零糖”“零添加”的厂家“告白”,在玩弄文字游戏之余,误导了不少消费者为所谓的健康埋单。
食品标签领域弊病丛生,亟须“排毒”清理。食品标签包含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一些关键信息如保质期、到期日、致敏物质等须在标签的显著位置、以显著方式进行标注与提示,让消费者便利、清晰、准确、完整地看到与查收。厂家不能在食品标签上与消费者玩捉迷藏,更不应打擦边球,在定量标注上敷衍塞责,糊弄蒙骗消费者;不能在商标名称上绞尽脑汁,企图误导消费者。市场监管总局迅速行动,出台相关规章以及多达50项的标准,对食品标签展开系统性规范与精准化治理。在强有力的监管举措下,原本充斥着模糊与乱象的食品标签将重归清明,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将更加便捷和精准。
食品安全监管越发精细,消费者才能更放心地进行食品消费。《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设置独立区域并以对比明显的形式具体标注保质期到期日、不得使用“零添加”“零(0)”等误导方式作虚假描述、字体高度从1.8毫米提升至2.5毫米等;同步实施的50项国家标准与9项修改单,对食品标签上展现的原料、添加剂等的检验检测方法与标准进行了更新与调整。从宏观指导到微观检测、从责任划分到仪器使用,监管维度更广泛,监管内容更全面,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履行主体责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解消费者密切关注的、呼声强烈的问题,是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标签虽小,民生为大;方寸之间,尽显乾坤。围绕一张小小的食品标签,诸多治理措施传递出监管部门保安全、促消费、惠民生的坚定决心。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规章与国家标准的出台,将逐步消除标签美颜滤镜,通过规范食品标签实现食品包装观察窗口的去伪存真,在方寸之间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