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重庆洪崖洞:为“夜”奔赴一座城
作者:刘文新 文/摄
图片

图:从千厮门大桥远眺夜幕下的洪崖洞景区。
■本报记者 刘文新 文/摄
  4月17日20点,重庆洪崖洞景区灯火辉煌,这座11层高的吊脚楼建筑群在暖色光影的映照下,宛如一座悬浮在空中的“金色宫殿”。在赏景的最佳位置千厮门桥上挤满了游客,北京游客张女士第三次到访仍觉震撼。她告诉记者:“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视角,这种‘爬坡上坎、楼上有楼’的立体感,就是最地道的重庆味道。”
  作为全国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洪崖洞在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845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城市更新的生动故事。洪崖洞的前身是重庆古城门之一的洪崖门,曾经依傍嘉陵江千厮门码头,发展成巴渝传统吊脚楼聚集区,形成码头—市集—民居的生态链。随着时代变迁,这里一度沦为棚户区,直到2006年重庆小天鹅集团的改造,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如今的洪崖洞,既保留了巴渝传统吊脚楼的建筑特色,又通过创新的灯光设计和业态规划,成功将“老重庆”文化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场景。景区4楼的巴渝民俗美食街依然保留着老重庆的烟火气,重庆小面、毛血旺、火锅、土特产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游客仅花费32元就品尝到小面、凉糕和老鸭汤的组合,直呼“物超所值”。
  “不去洪崖洞等于没有去过重庆。”来自湖南的一位游客告诉记者,“吃货、摄影师、文化爱好者、夜店玩家,谁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玩法。”
  记者了解到,景区内有520余户商家,其中,餐饮70家、文创100家、旅拍150家,形成了完整的业态互补。更值得一提的是,洪崖洞还带动了周边大量美食、住宿和文创店铺的发展。“两江夜景游”的码头也多设在洪崖洞弯港,共同构成了夜游、夜宴、夜购、夜娱、夜宿的“五夜”消费业态。
  洪崖洞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瑶认为,洪崖洞能成为国内景区“顶流”之一,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离不开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效应。洪崖洞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天然具备“网红基因”,吸引年轻群体“为夜景奔赴一座城”。
  “‘洪崖洞现象’现已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夜经济焦点。”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黄志贵表示,洪崖洞景区的成功丰富了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夜间生活,同时引领带动重庆各地丰富夜间文旅业态、创新夜间产品供给、提升夜间消费体验,对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繁荣夜间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昔日的棚户区到今日的“金色宫殿”,洪崖洞的蜕变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商业智慧。它之所以成为重庆的“必去地标”,不仅因为它的网红属性,更因为它浓缩了极致的魔幻、地道的江湖和潮流的夜。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市井与潮流共生,不仅为每位游客呈现出一个立体、多元的重庆印象,更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游客所说,在洪崖洞,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山城记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重庆洪崖洞:为“夜”奔赴一座城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