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创新举措激发消费新动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消费场景拓展
“你点我检”成优化消费环境重要抓手
  作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你点我检”是市场监管部门长期以来坚持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落地,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你点我检”活动,通过推进消费环境共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唱响监管为民的服务品牌。
  在深入开展“你点我检”活动的进程中,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创新实践,发挥互联网传播对保障食品安全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听民意、解民忧。
  在河北省肃宁县,网络直播间成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你点我检”活动的重要“战场”。肃宁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官方短视频账号直播食品快检全流程,“宠粉”直播检什么消费者说了算。从水果蔬菜到酱菜干果,从肉制品水产品到食用油,采样目标既有来自该局微信公众号后台消费者的留言“点单”,也有直播互动中粉丝们的随机“点单”。
  在开展“百姓点检日”活动中,山东省东营市市场监管部门鼓励消费者通过“随手拍”反馈食品安全问题,还招募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为“你点我检”志愿人员,随时收集群众对网络食品的点检意愿。
  线上“你点我检”渠道畅通、创新十足,线下“你点我检”精彩纷呈、贴近民生。
  3月15日,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三级市场监管部门以“守安全、稳信心、促消费”为主题,联合在浑南区龙湖天街永辉超市拉开了邀请沈阳市民登录全国系统扫码“点检”第七站活动的序幕。据记者了解,在此前第六站活动中,沈阳市、沈北新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联办“你点我检”进校园活动,主会场播放民意征集系统相关视频,参与活动的中小学和集中配餐单位负责人员现场参与“点检”;分会场则邀请师生扫码参与“点检”问卷调查。
  在食品安全快检车的车轮转动中,“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已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共享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更是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将以“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持续深化“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以常态化监管传递市场信任,助力释放消费需求。
特色伴手礼助力挖掘消费潜力
  3月31日,吉林特色伴手礼体验馆在长春揭牌。体验馆通过搭建集展示、销售、洽谈于一体的实体平台,推动吉林特色伴手礼品牌建设,助力吉林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为让消费者购买到更多具有地方特色、货真价实、安全可靠的产品,全国多地消费者组织、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特色伴手礼评测、提质、推广活动,持续激发消费活力、提振区域消费。特色伴手礼已经在全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持续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盛宴。
  2024年9月,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开展“礼遇四川”特色伴手礼评测活动,并面向社会征集特色伴手礼图文标识设计作品,明确作品归属及使用,按程序申请知识产权。9月26日,50件极具四川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伴手礼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四川特色伴手礼称号。
  2023年12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开展了“2023长三角伴手礼”活动,在结合历年伴手礼活动情况,综合考量品牌文化、行业影响、产品品质和地域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推荐30款产品成为“2023长三角伴手礼”并参与集中展示。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隋华军介绍说,吉林省消协将全力助推“吉林特色伴手礼”成果转化,持续擦亮“吉林特色伴手礼”品牌,在建设特色体验馆之外,还将与吉林广播电视台合作拍摄宣传片,传播吉林省文化特色和内涵;组织伴手礼相关企业与有关平台对接,提供电商开店扶持政策,开拓伴手礼海外市场,形成“乘电商之船,携吉林伴手礼出海”的新业态。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地消保委联手打造的“长三角伴手礼”,涵盖文创、食品、工艺品、日用品等品类,既有传承经典的“非遗”“老字号”特产,也有引领国潮风尚的“新国货”时尚新品。为持续推动伴手礼出圈,上海市消保委努力把上海伴手礼打造成帮助上海消费品企业培育爆款大单品的孵化器和试验场。
  隋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吉林省消协将持续开展特色伴手礼品牌化建设,推动特色产业链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非遗技艺与文旅结合沉浸式体验,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启动“品质护航行动”,通过动态管理机制和电商扶持政策,推动伴手礼跨区域流通;通过品类创新、渠道拓展、政策协同及文旅融合,形成显著消费拉动效应,提振消费结构升级。
新消费业态发展势头迅猛
  伴随消费需求转变、技术发展推动、政策支持引导,集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多业态融合特色的消费新场景正在不断涌现。同时,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推动消费地标建设,也成为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
  放眼新消费市场,从第一杯由无人机送出的奶茶到第一场用VR眼镜观看的展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不少地方纷纷围绕创新消费场景给予政策支持,从“首店经济”延展到“首发经济”,再到首秀、首展等领域。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作为一种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首发经济是企业通过发布新产品来推出新业态、新模式,精准把握了当代消费升级的核心需求,激发着消费者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活跃度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以前更侧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越发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更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这种对情绪价值的追逐,驱动消费者更重视个性化体验。
  近年来,北京王府井喜悦、西单华威等老牌商场都不遗余力地通过改造“讨好”年轻人,专门打造了“谷子”街区,甫一开业就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谷子乐园”。
  而随着《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国产IP的爆发式出圈,叠加线下商业场景的沉浸式改造,以二次元文化为核心的消费新生态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调,系统构建数字化消费生态体系,大力促进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演变,传统街区和商业模式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融合了5G、AI、超高清显示、AR技术及数字虚拟人等元素的元宇宙场景,以其虚实交融的特性,正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2024年,成都交子商圈借助元宇宙赋能实体,将交子大道升级为全天候的数实共生元宇宙街区,创造了三大“全国首发”:全国首次大场景实时元宇宙灯光秀、全国首次无人机虚拟航拍直播以及全国首次地标数实共生空间艺术展。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场景创新与区域协同的深化,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充分融合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消费环境升级
构建消费维权协作新格局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提到支持消费维权跨区域联盟等消费环境建设工作机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当前,全国多地消费者组织正以区域联动为支点构建新型消费纠纷治理格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从下好消费维权区域协同发展一盘棋的宝贵初心起笔,到通过探索消费维权工作规则共建、强化消费维权互动举措共商、推动消费维权数据共用、深化消费维权成果共享新格局的大胆实践破题,京津冀消费维权联盟作为全国首个消费维权跨区域协作组织成员单位,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力,形式多样的跨区域消费环境建设工作“连横合纵”新机制佳篇频现,维权调解异地壁垒越来越少、放心消费同城化体验感越来越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多城一体”、携手联动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调查洗浴场所消费者满意度,为完善消费新场景提供消费者视角的建议;联合汽车等行业协会共建消费维权服务站,为解决专业性强的疑难消费纠纷破题;公布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展现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成果……沈阳都市圈(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铁岭、阜新、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7市1区)消费维权联盟成立1年来,在助推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综合发力,消除了阻碍消费维权工作实现一体化的壁垒,打通了都市圈内保护消费者权益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2020年7月,川渝两地消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探索共同开展消费教育、比较试验、消费体察等活动。同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川渝异地消费维权机制的通知》,明确两地消费者在川渝任何一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产生消费纠纷时,可向其住所地的县级消委会投诉。两地消委会通过及时移转、快速接收、调查调解、信息通报等6项合作措施,携手为两地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维权合作呈现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特点,形成川渝两地消委会干事“一条心”、工作“一盘棋”、维权“一张网”、服务“一条链”的工作格局。
投诉信息公示“晒”出消费新生态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居民消费的痛点之一。近年来,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在实践中落实并创新消费投诉信息公示,使其成为化解消费纠纷、服务消费者和企业的新型平台,为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提供了保障。
  早在2020年,广西就已全面推行消费投诉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地址、被投诉次数以及调解成功率,公示期限长达1年,不仅在政府官方网站、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公示,还在企业所在辖区的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单位进行公示。
  但公示消费投诉信息并非简单地“一示了之”,根本目的还是要引导经营者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更积极主动地解决消费纠纷。
  为了解决部分经营者“不怕投诉”“不怕公示”的问题,四川省广安市市场监管局创新“点对点”精准公示制度,对消费者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行政约谈、约谈后整改措施不力的经营者,按照披露标准、内容、流程、形式“四统一”的工作标准,将投诉信息直接公示在其经营场所,实施现场“点对点”披露。2024年共现场披露了洗染、教育、珠宝、食品4个行业的13家经营主体,公示消费投诉信息13条次,被“点对点”公示的干洗店投诉量同比下降70%、教育科技公司投诉量同比下降80%。
  甘肃省兰州新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放心消费示范街创建,突出动态化评比,建立“红黑榜”制度,将综合评分前3名和后3名的商户分别列入放心消费示范“红榜”及“黑榜”,进入“红榜”的商户由市场开办方通过减免管理费、免费停车等方式予以奖励;对进入“黑榜”的商户加强宣传指导和督促规范。将综合评比结果、动态排名情况等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发布公告等形式进行全面公示,着力以公示促和解、助调解,让消费投诉公示产生最直接的倒逼压力,引导商户诚信守法经营,积极履行经营责任。
  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机制的深化实践,正悄然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信用体系。当企业的投诉信息在阳光下晾晒,折射出的不仅是市场监管的力度,更是社会共治的温度。随着公示机制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评价正在转化为企业改进的动力,为构建更加安全、透明、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注入持续动能。
消费环境治理变革在全国铺开
  时下,一场以“社会共建共治”为核心的消费环境治理变革正在全国铺开。
  2024年3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秉持“大消保”理念,启动“放心消费在福建”三年行动。围绕“放心消费在福建”品牌建设,以消费者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开展“放心消费行动”成效的试金石,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畅通维权渠道,让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厦门市环岛佳丽海鲜大酒楼是厦门市首批“放心消费承诺单位”之一,走进大厅,一个个海鲜池映入眼帘,各类海鲜琳琅满目,每个海鲜池的标牌上都标有名称、价格以及做法,标牌最下方写有价格举报电话;在点菜区墙上的生鲜食品索证索票公示栏,手机扫码就能查看每一批生鲜食品来源、进货渠道等信息。据悉,2024年9月,厦门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培育活动,围绕质量、价格、计量、服务、维权五大放心消费保障承诺,引导消费者认可度高、维权成效好的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创建。
  海南,“放心消费单位”称号已成为经营主体的一张信用名片。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实行放心消费在线承诺制,将“放心消费单位”工作流程由培育申报改为经营主体自主承诺备案,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海南)大数据支撑,引入智慧监管动态星级管理机制,将放心消费与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相融合,打造“在线承诺、动态星级、信用+智慧监管”放心消费模式。2024年,“放心消费在海南”系统上线试运行,该系统整合市场监管部门“放心消费码”、文旅部门“放心游码”、三亚市“一户一码”,实现“三码合一”,搭建起消费者、经营主体、市场监管部门三方线上沟通的桥梁。
  擦亮放心消费招牌、营造放心消费环境需要社会共治。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消费信用信息共享互认、放心消费美丽乡村联建、消费维权跨区域联盟等消费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和标准规范。
  福建省构筑放心消费山海长廊,实施放心消费山海协作提升行动,深化两岸标准共通,推进闽台两岸消费者维权服务便利化,探索建立两岸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消费纠纷受理投诉工作的协调与合作。
缺陷产品召回聚焦重点显威力
  在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作为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举措之一,召回制度重要性愈加凸显。《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监管,作为严守消费安全底线的重要举措。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大力倡导提质扩容促消费的政策指引下,召回制度已成为引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关键驱动力,促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推动行业质量水平整体跃升,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市场监管总局加强监督抽查、伤害监测、缺陷线索、投诉举报和产品召回等信息共享应用,推动协同监管落地见效。同时,发挥召回信息数据价值,与线上产品安全监管有效融合,开发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产品召回信息共享”功能模块,面向电商平台常态化推送消费品召回信息,提高线上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精准性。
  近两年,伴随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和产业变革,“四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与质量的多元需求,对创新召回管理手段、完善产品召回机制提出了新考验。
  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明确低空消费相关产品安全标准。针对这一新兴市场,市场监管总局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和《关于对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施召回管理的公告》,加强无人机产品召回管理。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发展步伐加快,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OTA)管理。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接收企业OTA升级报告1376次,涉及消费者在用车辆1.94亿辆次,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建立“辅导专家+技术协调员+试点技术专家”三位一体深度测试运行机制,完成3项新技术出盒评估和2项新技术入盒评估,指导首批试点企业完成51项新技术安全性能改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举措激发消费新动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