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燕京
当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剧情的观看者,而是成为剧情的参与者甚至是故事的推动者时,传统戏剧的“第四面墙”被击碎了。从上海麦金侬酒店的《不眠之夜》到内蒙古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从南京荒诞喜剧《今夜谁将降临地球》到感官启蒙互动剧《大自然的声音》,一种以“互动性”“参与感”“多感官体验”为核心的沉浸式戏剧正在重新定义戏剧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成为了年轻群体追捧的文化消费新宠。
打破传统观演壁垒
传统戏剧中观众与舞台泾渭分明,观众作为旁观者只能静静欣赏舞台上演绎的故事。然而,沉浸式戏剧的出现为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记者体验了热门剧目《不眠之夜》,深切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不眠之夜》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演出场地选在了上海一座五层楼高的麦金侬酒店。当记者踏入这座建筑,复古的装修风格仿佛瞬间将人拉回到中世纪的欧洲。每一位观众在入场时都会领取到一个面具,戴上它仿佛化身为“幽灵”,以一种隐匿而独特的身份参与到这场戏剧之中。
首先要穿过一个漆黑的迷宫。在这幽深的环境行走时,观众的情绪逐渐酝酿。走出迷宫,可以看到90多个风格各异的房间,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其间。在这里,观众没有固定的身份,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跟随不同的角色开启属于自己的独特剧情线。记者跟随麦克白来到了书房,当他那挣扎的目光扫过观众时,即便隔着面具,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在热闹非凡的舞会上,记者更是被邀请共舞。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十分自然流畅,毫无违和感。记者在不经意间阻挡了班柯鬼魂演员的行动路线,本以为会破坏这场表演,没想到演员立刻巧妙地调整了路线,并用一段即兴的哑剧表演,将观众的存在合理地融入剧情之中。
沉浸式戏剧还巧妙地运用了气味这一独特的元素,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不眠之夜》中,邓肯国王被谋杀后的卧室弥漫着一股血腥气息,让人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血腥的场景;而精神病院的场景则飘浮着消毒水与薰衣草的混合气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氛围;在顶楼标本室,麦克白与女巫密会时,观众能闻到制作动物标本所用的防腐剂气味,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神秘感。
除了《不眠之夜》,国内目前还有许多优秀的沉浸式戏剧作品,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沉浸式戏剧的魅力。
据了解,在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中,观众可以手持“巡演地图”与少年额尔登一起加入巡演队伍。时空仿佛穿越回到了1965年,在暴雨倾盆的山路上,观众与演员共同面临着是否冒险前行继续踏上演出的道路的抉择。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坚韧。而荒诞喜剧《今夜谁将降临地球》则别出心裁,让观众化身“仿生人导师”,通过解谜任务来影响机械星球的命运轨迹。
互动体验创造回忆
记者搜索多部沉浸式戏剧的票价,发现相较于普通戏剧价格,沉浸式戏剧要略贵,多在200元以上。但在网络平台却有很多关于沉浸式戏剧的体验、种草笔记,且体验沉浸式戏剧的大都是年轻人。
记者看到,《不眠之夜》7月的票价有两款,分别是 640元、710元;8月的早鸟票为605元,标准票710元。但高票价并没有挡住消费者的观看热情,一位观看了《不眠之夜》的观众对记者说:“今天是我四刷这个剧了,每次刷剧的感受都不一样。8月份我准备去北京看《偷心晚宴》,介绍说是一部沉浸式带餐喜剧。”据记者了解,《偷心晚宴》的票价在200元到400元不等。
沉浸式戏剧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年轻观众们不惜跨地域花钱体验?北京某影视公司负责人秦枫对记者说,年轻观众们渴望在观剧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传统戏剧那种“单向输出”的表演方式,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湖水,难以激起年轻群体内心对个性化、互动性体验的渴望。而沉浸式戏剧凭借其独特的魅力精准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
“沉浸式戏剧让我有一种感觉,虽然选择的是故事的走向,但似乎是在为自己做选择。”一位观众对记者说,“还有我不再是孤独的观看者。比如《疯狂理发店》这部剧中,观众需要化身为聪明的侦探,通过推理指认凶手。而演员们则会根据观众的选择调整表演。这种共同创作的模式,让观演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场域。观众们在交流、讨论和推理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一段难忘的回忆。观剧也成为了一种极具社交价值的体验。”
掌控感与参与感就像两块强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年轻观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芹对记者说,在这个追求个性与互动的时代,沉浸式戏剧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展现个性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在戏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也是年轻观众愿意为沉浸式戏剧付费的原因。
探寻发展新机遇
沉浸式戏剧作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表演形式,它既有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随着AI、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沉浸式戏剧将突破更多限制,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入和个性化的体验。尽管沉浸式戏剧的体验感在科技的助力下不断攀升,但高昂的剧场改造成本抬高了演出、观看的成本。据了解,将传统剧场改造为沉浸式演出空间,每平方米的成本约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对于那些需要安装声、光、气味系统,配备VR/AR系统、传感器、动态灯光等先进设备的剧目而言,改造成本更是水涨船高。一次性投入动辄数百万元,单场技术维护费有时甚至超过10万元。如此高昂的成本最终转嫁到了票价上,使得沉浸式戏剧的票价居高不下,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也限制了观众的二次观演意愿。
让人欣喜的是,沉浸式戏剧正积极与文旅、商业等领域展开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演+游+购”的完整产业链,反哺演出费用。
另据了解,2024年《沉浸式演艺运营服务要求》团体标准发布,首次明确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演员”等关键术语,并对沉浸式演艺运营服务的相关资质要求、制度要求、场地要求、内容要求、知识产权要求、运营要求和观众服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填补了行业标准的空白,为沉浸式演艺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