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浙江舟山探索信用修复全链条数字化改革
助企重塑形象再出发
作者:郑铁峰

■本报记者 郑铁峰
  “本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没想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搞定了。”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某食业公司负责人徐先生看着手机里刚收到的信用修复结果反馈信息,难掩惊喜。从收到信用修复提醒,到完成2个部门2条行政处罚信息的修复,只用了1个工作日。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舟山市涉企信用“智能修复”新功能上线推介会上获悉,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涉企信用修复创新试点城市,舟山市正紧扣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要求,以破解企业“急难愁盼”为切入点,探索信用修复全链条数字化改革。
从“多头跑”到“一站办”
  针对以往涉企信用修复中存在的部门壁垒深、申请流程繁、材料要求杂等痛点,舟山市创新搭建“全域全链一件事”跨部门智慧协同平台,构建起申请、流转、审批“三网并轨”的全新机制:前端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优化“一站申请”模块,中端通过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流转,后端借助警示系统完成智能审批,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堵点。
  “现在企业只需在公示系统提交一次申请,系统就会自动匹配所有可修复的失信记录,推送给对应的监管部门并行处理。”据舟山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信用与网监科科长沈晔介绍,这一机制推动信用修复模式从企业多头跑部门向部门协同办修复转变,存量失信主体修复服务触达率和网办率均达到100%。
  为让企业提前知晓修复路径,舟山市还推出“三书同达”制度,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时,同步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合规建议书》,变事后告知为事前指导。
  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舟山市推动信用修复从“能办”转为“好办”,将AI技术的深度应用作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智能预判算法,对拟修复主体进行精准画像,生成可修复和不可修复名录库,再通过“浙江企业在线”微信公众号定向推送提醒。今年,已生成可修复信息581条、不可修复信息438条,实现了政策找企业而非企业找政策。
从“逐条办网上办”到“并联办掌上办”
  在数字化浪潮下,舟山市以便捷高效为目标,推动信用修复从“逐条办”到“并联办”集成、“网页端”向“掌上端”延伸,用技术创新重塑服务流程。
  其中,公示系统“并联修复”功能的上线,让企业能“一件申请、多项修复”。过去需分别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2个部门提交的修复申请,如今在公示系统“并联修复”模块轻点鼠标,系统自动生成多份申请材料,同步推送至各部门并行审批。某食品企业感慨:“以前修复1条记录要跑一周,现在修2条记录1天就完成,速度提升了好几倍。”
  “浙江企业在线”微信公众号的“修复助手”则开启了“掌上修复”新模式。从查询失信记录、生成申请材料,到电子签名、进度查询,全流程“掌上办”。某传媒中心因4条卫健部门处罚记录影响投标,通过“修复助手”一键生成申请书、调取电子营业执照签名,仅用半天就完成了修复。
  此外,舟山市还推出“智能填报”功能,自动抓取已有的缴款凭证、处罚信息等数据,生成标准化申请文本;引入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实现一次签名、多项复用。
从“本地实践”到“区域推广”
  随着涉企信用修复全链条数字化改革的推进,舟山信用修复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处罚修复办结时长从过去的10余天缩短至平均0.97天,提速90%以上;外部门协同修复量同比增长63.45%,跨部门智联协办效应持续放大。目前,市县两级23个部门已接入“全域全链一件事”跨部门智慧协同平台,信用修复“一张网”越织越密。
  “我们将持续进行优化,开展专题培训,推动改革成果跨区域推广。”舟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应用范围和社会效应,保障改革成果长效运行并跨区域跨省市推广,让更多经营主体享受信用重塑的改革红利。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服务,从分散办理到协同智治,舟山市以数字赋能为笔,在信用修复领域书写着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答卷。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这张信用名片必将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助企重塑形象再出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