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作者:余知都 文/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巨型书卷雕塑。
图二:游客在书屋静静看书。
图三:迟子建清溪书屋门外的东北风格造型。
图四:夏季,清溪村的路边游乐场。
■本报记者 余知都 文/摄
  11月的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别有一番韵味。金黄的银杏叶与黛瓦白墙相映成趣,缕缕暖阳洒落在书屋里静读的游客肩头,为这个文学村落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温暖。这个因文学而重焕光彩的村庄,正以其独特的“文学+乡村”融合发展模式,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其精心打造的沉浸式、互动性、特色化消费新场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体验,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激活消费新动能的特色路径。
建造文学书屋群落
  清溪村是现代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也是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原型地。从长沙市驱车出发,大约1小时车程,便来到清溪村。进入村口,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幅巨型书卷雕塑,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厚重,瞬间将人带入文学情境。
  沿着覆有少许落叶的“文学小径”蜿蜒前行,记者来到迟子建清溪书屋,管理员孙桂英正在向一位年轻母亲推荐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迟子建是我东北老乡,她的书我都读过,你读一读这本《北极村童话》,或许能让你领悟如何与小孩和谐相处。”40多岁的孙桂英是清溪村的“东北媳妇”,从东北嫁到清溪村已有21年,或许是怀念故乡的缘故,迟子建书屋的布景和陈设,都带有明显的东北风格,大红花布、崇山峻岭、柴门风雪,每每都能让她想起家乡的那片故土。
  “如今,像这样的书屋全村已有21家。”清溪村党总支书记周智虎介绍说,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在村里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授予清溪村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清溪村开办文学讲座、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活动。同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下,以国内知名作家周立波、王蒙、莫言、迟子建等人和出版社命名的21家书屋在村落中次第开放,形成一片集中的书屋群落。书屋在经营中融入文学元素,具有推介作家作品、开展文学交流等功能。每家书屋均由当地村民的民居改造而成,将作家的作品主题、艺术风格转化为空间语言,呈现出一屋一天地、一屋一风格的独特景观。
  今年52岁的卜雪斌在自家1楼厅堂开了立波清溪书屋,自己当管理员。他将厅堂的一侧打造成阅读空间,另一侧则还原了《山乡巨变》中的农家场景,一旁还配有地方特色小吃和农副产品。卜雪斌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略显木讷,但一说起周立波的故事和《山乡巨变》的情节,他立刻像变了一个人,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卜雪斌的妻子在一旁偷偷告诉记者,为了经营好书屋,讲好立波故事,他每晚坚持阅读,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了“立波通”。
  穿梭于各家书屋之间,记者发现,这些书屋在初冬时节化身为温暖的驿站,游客们或静坐阅读,或参与室内互动,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愉悦。“没想到11月的清溪村这么有味道,少了夏日的喧嚣,多了份静谧,在书屋看看书,听听方言戏,尝尝特色暖食,别有一番体验。”来自江西南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除了书屋,清溪村还有一处文化地标,那就是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该馆馆长曹孟良介绍说,目前馆内有近8万册藏书,不仅有作家本人的签名图书,大约60%的作家还会在图书的扉页写下名言、寄语等,极具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
打造文学消费空间
  “村里最鲜明的特色,是将《山乡巨变》文学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实景空间。”今年33岁的清溪村村民邓旭东早年在深圳打工,2019年回村置业。邓旭东告诉记者,作为名声在外的文学村,清溪村的村民深谙“文学+”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要通过与多种业态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一本书,一盏灯,一间舒适的房子,让你在清溪村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是“书香一号民宿”写在墙上的广告宣传语。记者走进这间民宿,看见房间的书桌和床头柜都摆满了书籍,房外的公共区域还设有阅读区。在一家名为“山乡巨变”的民宿,内部装饰充满周立波小说元素,房间以书中人物或场景命名,并提供相关书籍阅读,晚间还为住客提供温暖的养生茶饮。“田园诗舍”民宿则围绕田园诗歌主题,在略显萧瑟的时节营造出围炉夜话的温馨氛围。
  在做足“文学+住宿”文章的同时,“文学+餐饮”也不甘落后。“清溪故事”餐厅推出了“冬日暖文”系列菜品,每一道菜名都源自某部文学作品中对冬日或温暖的描写,并附有简短说明,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品味文化。在周立波故居周边,配套的农家餐馆里的菜品名称均源于《山乡巨变》描写,如“清溪鱼米香”“野菜粑粑”等,食材全部来自村民自种的生态农产品,明码标价每份20元到68元不等。在“扉页咖啡屋”,在醒目位置明确标注“茶/咖/阅读”。老板告诉记者,游客可以用一本闲置的书换一杯咖啡。在文创店,印有作家名言或作品插图或小说经典台词的文具、服饰等产品,以及融入本地文学元素的暖手宝、保温杯等,随处可见。不同消费业态围绕文学核心,相互赋能,形成了“可观、可住、可食、可购”的完整消费闭环,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在淡季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实现文化展示与消费体验的有机结合。
  在清溪村,文学元素全方位融入村落肌理与消费场景屡见不鲜,让游客在不经意间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消费体验。记者注意到,毛笔造型的路灯、书法字体的指示牌、雕刻小说名句的井盖,甚至垃圾桶上都印着“垃圾不落地,清溪有诗意”的标语,营造出“步步有诗、处处可消费”的氛围。
  沿溪流打造的“清溪八景”每处景点都配有对应诗词,周边分布着采摘园、垂钓区、露营地等消费业态,游客欣赏“溪畔春烟”“松间夜月”等美景的同时,可参与果蔬采摘、户外烧烤等消费项目。村里种植桂花等具有文学象征意义的植物,不仅成为拍照打卡点,更催生出桂花糕等特色食品消费。这种“环境即景观、景观即消费”的布局,让游客在文化熏陶中自然产生消费行为,形成独特的消费体验。
构建放心消保体系
  “光有特色还不行,关键还是要让游客在村里安心、舒心、放心消费。”周智虎表示,让游客“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是清溪村文旅消费持续火爆的关键。村里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消费维权服务站,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在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集中区、餐饮街区等重点区域设置维权指引牌,公布投诉电话和在线维权二维码,实现消费纠纷“就近受理、快速处置”。
  在清溪村,商家的“放心消费承诺单位”标识与文旅步道的景致相映成趣。“我们所有商户都签订了放心消费承诺书,承诺做到价格透明、质量合格、服务规范。”周智虎介绍说,村里建立了明厨亮灶监管机制,餐饮商户后厨安装监控设备,游客可实时查看操作过程;推行明码标价全覆盖,商品和服务价格一律公示,禁止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组建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游客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商户经营行为进行检查,对违规经营者予以公示并限期整改。
  针对乡村文旅消费特点,清溪村引入在线消费纠纷解决平台,联动市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构,建立乡村共享法庭直通车,消费者遇到纠纷可通过扫码实现在线视频调解,投诉平均化解时效大幅下降。“上次在餐馆吃饭觉得菜品分量不足,扫码投诉后半小时就得到了妥善处理,还收到了补偿,这样的消费环境很让人放心。”来自长沙的游客秦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村里的民宿协会、餐饮协会还制定了行业自律标准,对服务流程、产品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开展放心消费示范户评选,通过挂牌公示引导商户提升服务质量。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检、计量器具检定等专项检查,确保食材安全、计量准确,让游客吃得安心、买得放心。
  “正是我们注重消费者体验,强化游客权益,加上文学给我们带来的独特资源,村里的旅游才出现‘淡季不淡’的可喜局面,文旅融合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周智虎介绍说,过去村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收入渠道单一,冬季更是农闲无事。随着“文学清溪”品牌打响,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现在,全村超过60%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相关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开发旅游前翻了两番。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文化自信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空前高涨,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文学的力量,正让这个村庄从“耕读传家”走向“文旅兴村”,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