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针对巨型吊牌现象,江苏省消保委指出
防退货不能仅靠物理设障
作者:薛晶晶

  本报南京讯(记者薛晶晶)“A4纸大小的巨型吊牌挂在衣服上,试穿时又硌又影响板型,商家是用这种方式防退货?”近日,电商平台上女装、礼服等品类出现的巨型吊牌防退货现象引发消费者热议。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表示,解决网购服装退货率高的问题,需要平台、商家、消费者多方合力,而非“一刀切”式靠物理设障。
  据消费者反映,巨型吊牌尺寸远超传统小吊牌,材质偏硬且不便隐藏,主要应用于女装、礼服等高退货率的电商服装品类。有商家坦言,此举是为应对退货率居高不下带来的经营成本和库存压力,同时保障普通买家能收到全新商品,而非他人穿过的二手衣。但有消费者认为,这种设计充满不信任感,既干扰试穿体验、影响对衣物板型和舒适度的判断,吊牌的制作成本最终也会分摊到商品价格中,变相增加购物成本。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巨型吊牌防退货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或因部分消费者过度使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穿上完成旅游拍照、网红拍摄、集体活动后即退,致使商家作出如此之举;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商家在平衡自身利益与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局限性,未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尺寸数据、完善虚拟试穿技术等可持续方式平衡自身利益与消费者权益,而是采用“一刀切”的物理设障法,长此以往,不仅会加剧买卖双方的对立情绪,而且不利于线上服装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网购退货率高的根本原因,并非仅是少数人恶意退货,而是网购本身存在细节不可感的天然局限性,不同于线下购物直观触摸、观察实物,再加之部分商家为了吸引流量和促进交易,过度美化商品图片、夸大面料或板型效果,导致消费者预期虚高,收货后发现与描述不符而退货。巨型吊牌不仅干扰正常消费者试穿时对衣物板型、舒适度的判断,甚至可能损坏衣物功能,进而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若以巨型吊牌为噱头而行隐瞒商品关键信息之实,或将其异化为“霸王条款”的载体,更是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恶意退货固然不该纵容,但诚实消费者也不应为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买单。”江苏省消保委表示,巨型吊牌虽有现实成因,却并非解决退货争议的长久之计,破解网购服装行业的信任危机,要依托多方合力。
  平台须主动作为,强化信用管理与规则引导。可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消费者信用档案,对多次滥用退货规则的用户进行标记并实施信用降级、限制优惠等梯度管理;加快推进退换货配套规则的完善与优化,细化审核流程,可引入第三方质检机构对争议商品进行专业鉴定;推动商品展示的标准化、规范化,明确图片拍摄、面料标注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减少信息不对称。
  商家须转变思路,稳抓品控标准与服务优化。通过拍摄360度商品展示视频、提供精准尺码对照表、标注面料触感细节、开发AR在线试穿功能等方式,降低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偏差;加强与线下门店合作,推出“线上下单、门店试穿”服务;探索租售结合模式,为礼服、演出服等低频使用商品提供租赁选项,从源头减少退货需求。
  消费者须秉持理性,坚守诚信底线。购物前仔细阅读商品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合理下单,避免冲动消费或“薅羊毛”式下单;厘清7天无理由退货的权益边界,杜绝“穿完即退”的恶意行为;确需退货的,须以“不影响二次销售”为前提,同时积极向平台和商家反馈合理诉求,共同推动退货机制完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防退货不能仅靠物理设障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