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均待提升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专访
作者:孟菁苇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文化消费不仅是情感、理性认知的符号性载体,也是满足情感体验,提升认知能力、知识水准的精神需求。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扩展,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何看待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其走势如何,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两者之间究竟有着哪些关联?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张晓明先生。
穿衣吃饭也可纳入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和消费文化的共同点是都与消费有关,一个是直接消费文化,一个是消费中的文化生态。所以说消费文化指的是消费相关的文化产品,或者指的是一种消费环境,抑或人们对消费的认识。张晓明这样告诉记者。
  在消费的观念上,不同国家是有差异的,比如我们国家在消费方面就比较崇尚节俭,崇尚消费节制。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或者称之为文化特性。所以我们国家从整体上尚属于消费不足,整个消费文化还相对滞后。或者说我们目前的文化娱乐环境,还不是十分有利于促进消费。甚至可以说,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学会了生产,但还没有学会消费。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但文化消费同时也包含带有文化符号的功能性产品的消费。比如品牌服装的消费等等。眼下,文化与我们的日常消费活动越来越紧密了,看电影是文化消费,穿衣服也可以纳入文化消费,甚至于吃饭也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费。比如找一个老字号,或者在一个有古典风格的饭店吃饭,这些都带有一定的文化感和文化消费特征。所以文化消费的概念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宽泛了。
  而消费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消费的文化因素。其中包括传统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等。谈及不同国家的消费,张晓明强调,不同国家对于消费持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中间包括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由此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也就不一样。
供给稀缺会导致文化低俗
  对于消费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张晓明分析认为,经济学对消费的分析,最后的因素总是要提到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而且消费文化的观念一般是滞后的。经济发展了,但消费文化的观念不一定马上改变。在张晓明看来,中国人消费文化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现在的医疗、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有紧密关系。在这些体系都完善了的时候,未来的消费预期比较稳定,信贷消费这种模式也相对成熟的时候,消费文化的意识就会随之改变。消费文化的改变在受到经济进步影响的同时,还会受到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影响。
  他解释说,健康消费的引导,首先是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前提还是要鼓励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然而,这个市场必须是多样的,产品必须是丰富的。如果一个文化市场总处在稀缺状态,总处在供给不足状态,那么,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以及欣赏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所以我认为,稀缺是导致低俗的主要原因。文化产品首先应该丰富,然后在丰富的基础上再加以调整和引导。
  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文化市场还不够丰富,准入限制还比较多。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市场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不足。从供给方面说,准入限制太多,文化产品水平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稀缺也导致了部分文化低俗现象出现,此外有些文化产品价格过高。从需求方面讲,消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其原因有二:一是收入差别大,有钱人不多;二是保障体系不完善,有钱的人也不敢花钱,加之这几年房价猛涨,城市最主要的消费群体的钱被房产吞噬了,大批白领变成了房奴。
防止不健康的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其主要的消费群体又集中在中产阶层。他们都是一些有文化、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的人。城市文化消费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市场化自主选择消费。相比之下,农村消费能力较低,农村消费更依赖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消费能力越低,自主选择能力就越差。
  张晓明认为,目前我们需要开放、竞争更加充分的文化市场。我们不仅需要大型的文化企业,更需要中小型的、活跃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文化企业。总之,文化市场应进一步开放。而且不光要开放文化产品的市场,还要开放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资本市场。
  针对消费者本身,张晓明认为从大方向看,目前最活跃的或者与老百姓最相关的,同时价格也比较便宜的当属与新技术有关的消费活动,比如网络消费。不过他提示,新技术领域的消费活动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从百姓角度来说要注意选择,防止不健康的文化消费。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均待提升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