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敏
“老王未能将文字文本变成学问,老王只想将学问变成人生的享受和华彩。”此语出自《庄子的享受》,此书正是王蒙先生继《老子的帮助》之后的又一部解读经典的力作,也是76岁高龄笔耕不辍的王蒙10年心愿的心血之作。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独家推广发行的《庄子的享受》已陆续在各地书店上架。
与于丹、易中天讲的国学知识不同,从《老子的帮助》到《庄子的享受》,王蒙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上学习的,而智慧是要靠历练来修为的。
“本人谈庄子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我有的,是不止一种文体的文学写作实践,是人生经验特别是逆境下生活与思考的经验,是新意创意的阅读的生发。”王蒙先生说,“我写庄子是结合生活的感悟,至于专业化的解读,比如探讨某篇文章是不是庄子写的则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早在2009年年初《老子的帮助》上市时,王蒙先生就表示,在写完老子之后他还会去写庄子,“我对于丹讲的庄子没有什么看法,因为我没有看过。我想写庄子并不想去考究文章真伪,而是作为一种欣赏去解读。”
王蒙意图通过对《庄子》之“内篇”七篇文章,以他的亲见、亲闻、亲历来推敲思忖庄子的理论,提供一个当代中国的人证、事证,甚至反证。“庄子更多的是讲人生的选择与态度,而不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所以我觉得读庄子实在是难得的精神享受。庄子2000多年后在老王身上发酵——与其说我是在注什么经,不如说我在认真阅读的同时找材料注我。”
年过七旬的王蒙仍笔耕不辍,“现在写作状态还不错,有的时候一天甚至可以写5000字。其实王蒙的成年作品和老年作品无不激荡着澎湃着一种与时俱进老而弥坚的浩荡激情。如此有气场的文章在当今文坛实属罕见,不知道他的底气是来自辽阔的新疆大地的补给、遥远的俄罗斯文学的滋养还是对老庄的痴迷,抑或来自“年年盛夏游海洋,击浪何止三千里”的游泳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