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画廊业亟待发展与规范
作者:孟菁苇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近年来,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中的一级市场,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红火。相反,与艺术市场中二级市场拍卖业相比,显得多少有些冷清。艺术评论家刘心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消费者在艺术品消费方面存在一定误区。
  刘心亮说,中国的画廊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品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逐渐兴起来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仅有四合院、红门、世纪翰墨等几家画廊。那时候的画廊还比较规范,而且大都是外国人开的。在此之前,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等老字号都属于国营画店,是以单纯的买卖交易为主。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应该是推出画家、发展画家,为画家办展览、出画册,帮助画家找买家,这才是画廊的基本含义。”刘心亮说,改革开放初期也有不少星级酒店开办的画廊,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画店。“应该说画廊业的真正兴起与拍卖业不无关系。1996年——1997年是拍卖业的上升期,拍卖业的兴起带动了画廊业的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2003年——2004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红火,画廊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到了2006年——2007年,拍卖业一度出现泡沫,陷入低谷。相反,画廊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比如北京的798、环铁艺术区、宋庄。应该说,北京的画廊业在全国是最热闹、最红火的。其次是上海、山东、杭州、浙江。在这几个城市中由于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比较浓厚,济南、淄博、烟台等地收藏风气比较浓,经常组织画家办展览,然后把作品买断。但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地方搞得比较活跃,却还不够规范,更多情况下还是体现在交易方面。在经营方面各地的特色也有所不同,比如上海以油画为主,山东以国画为主,北京的画廊业是综合性的,油画、国画都有,而且以当代艺术为主。相对来说上海的画廊要理性和规范一些。
  刘心亮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分为四个板块,画廊业应属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板块,但这个板块还不成熟。画廊业本来属于一级市场,按道理消费者应当到一级市场去买画的,可是很多买家不去画廊买画,而是通过拍卖的方式去购买,这说明大众的艺术品消费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这样就导致了画廊生意的萧条。和拍卖行业相比,后者有自己的行业机构进行行业的制约管理,但画廊业还缺少行业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调控。
  画廊业的发展亟待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1999年举办中国第一届艺术博览会的时候,就有人提出画廊业的发展问题,而艺博会论坛也邀请了海内外的画廊业主对画廊业问题进行主题讨论,可以说这是画廊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2000年中国艺博会把艺术产业问题提出来作为论坛主题,而且当年的上海艺博会同样把画廊业问题拿到论坛上进行讨论,探讨画廊业的经营与发展,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2004年文化部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画廊博览会,博览会上再次对于画廊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目前画廊业普遍各自为政,多数是商业行为,基本处在一种怎样能赚钱就怎样运作的状况,画廊应该负有的发现有学术潜质的新人和培养新人的功能、责任没有体现出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一些画廊经营方式与画店没有根本区别,只是以画廊的名义,做着画店的生意,有的画廊为了生存偶尔还会卖一些假画。刘心亮在分析画廊业不景气问题时指出,其中比较大的原因是画家过于自我,画家的个性化与画廊业主的经营之间多有相悖之处。而业主在经营中又缺乏规范意识,两者在理念上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就最好不过了。还有消费者不到画廊买画,客观上也是造成画廊业不景气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国内消费者在艺术品的消费方面有两大误区:一是在购买时更看重作者名气,而不在意艺术品本身的价值;二是目光只盯着拍卖市场,盲目消费。这说明我们的消费者在艺术品消费方面不够成熟。对于画廊业而言,今后应进一步规范,否则很难在市场经济中立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画廊业亟待发展与规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