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假唱泛滥涉及多重利益捍卫真唱需要更多决心
作者:赵凤兰


     《光明日报》近日刊发的这则特别公告,表明有关部门对打击假唱终于要动真格了。该案的处理,必将对假唱者产生巨大的震慑。假唱会因此被杜绝吗?为何假唱屡禁不止?这是许多观众的疑问。
假唱为何泛滥
  假唱之所以如此猖獗,还得从它的源头说起。假唱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电声技术在舞台和电视上的高速发展,使得假唱受到制作人、歌手的“青睐”。
  电声技术的发展,使假唱成为可能,而以电声设备的不足为由,又使假唱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为保证播出效果,各类主题晚会几乎都有假唱,这甚至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假唱风由此盛行和蔓延开来,并愈演愈烈。从最初的公益性演出陆续转向营业性演出,涉足其间者既有闯荡江湖的草台班子,也有声名显赫的知名演员。
  假唱一旦开了口子,便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样收不住。一些歌手就靠几首录好的歌,几十年如一日地四处假唱;有些歌手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嗓音不如当年,于是便选择假唱来保持“常青”;不少刚出道的年轻歌手,也在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的表演下假唱;就连最应该坚持真唱的歌剧、音乐剧,近年来也出现了假唱现象。
  面对日益猖獗的假唱现象,一些观众开始不满,他们不愿意花钱在现场听录音带,不满眼前的明星用口型对伴奏带。假唱行为也屡屡被媒体所披露。“假唱、假演奏虽不像假烟、假酒那样危害生命,但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它危及到中国声乐的形象和声誉。音响技术的发展,使歌手们演唱水平退化,导致其对技术等辅助手段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而长年对口型,使相当多歌手成了‘半残废’。长此以往,中国音乐将毁在假唱上。”中国演出家协会秘书长朱克宁对此很痛心。
打假需要决心和利器
  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假唱行为,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去年10月1日,文化部在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假唱的惩处力度。
  一方面行政手段打假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假唱现象仍屡禁不止,假唱成为舞台上久治不愈的顽症。打击假唱为何难以贯彻和实施?打假的难点在哪里?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综合执法办公室主任陈通解释说:“首先是取证难。辨别一个歌手是真唱还是假唱,一般人很难做到,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考虑到演出的安全,执法人员不宜当即取证。其次是举报少。假唱的举办方、歌手和音响师通常是利益的共同体,是真是假旁人难以识别,也没法举报。”
  据了解,演员有时假唱、假演奏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出于演出举办单位提出的要求。一些中小城市的举办单位无力使用高档音效系统,为了解决现场效果问题,一些举办单位要求歌手假唱。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李国棋在舞台音响行业供职近20年。在他看来,假唱是演员和演出组织者、音响师之间玩的“猫腻”,其他人很难准确判断,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有所辨别。禁止假唱关键是事前杜绝,不能待发生后再采取措施。“我们舞台音响部音响组的工作人员练就了辨别假唱的功力,努力取得假唱的证据,一发现假唱便及时主动与团方沟通,力争事前制止。绝大多数情况下得到了演出方和演员的理解并积极配合,最终放弃假唱,但也有死不承认,强硬抵制的,有的还找出很多理由和借口。”李国棋说。在他看来,打击假唱就好比是猫捉老鼠,老鼠总爱偷吃,猫要去抓它就需要练就一身扎实的本领。
  国家大剧院音响师王浩说,真唱假唱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歌手的伴奏带通常都有左右两个声道,一个是原声道,一个是伴奏声道,音响师推哪个声道就出来哪种效果,有时歌手给个手势或使个眼色,音响师就按他们的意思办。“打击假唱,我们要研制一套打假武器,向科技要管理。”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综合执法办公室调研员尚玉祥介绍,针对营业性演出,他们正在联合有关部门研发能成功获取假唱证据的多轨录音软件,下一步还准备在全国开展打击假唱的培训,用科技手段管理演出市场。“假唱这个毒瘤严重腐蚀了演出市场,伤害了观众的感情。今后,无论是谁,不管腕儿有多大,我们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巡视员孙秋霞如是说。
(赵凤兰)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假唱泛滥涉及多重利益捍卫真唱需要更多决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