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从4月10日开始,北京市新一轮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开始延续,而且一限就是两年。尽管相关管理部门称,作出这一决定经过了充分的评估和论证,并进行了充分的民意调查,得到了多数车主的支持。但很多市民却怀疑自己是“被支持”了。因为对比官方调查,网上调查结果与官方结果截然相反。
两个“民意”大相径庭
日前,由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研究的“限行评估报告”对外公布,评估报告中的民意调查显示,约83.6%的市民支持尾号限行措施,其中有87%以上的有车人士和92%以上的无车人士支持该措施继续实施。同期,零点调查公司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也对尾号限行政策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0.4%的被调查者支持继续实行限行措施。
然而记者注意到,这一“十人九顶”的“民调”结果,与一些网络调查结果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以人民网推出的调查为例,有96%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尾号限行,赞成的只占2%。在新浪网“如何看待限行政策顺延两年”的调查中,居然有过半受调查者怀疑,自己是“被支持”了,“有人代表我发言了”。
车主直言“不情愿”
一个是90%的人支持,另一个却是96%的人反对,两者相差如此之大,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民意,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一些网友的留言和实际采访,记者发现,很多车主对限行政策的延续并不情愿。
北京车主王先生家住朝阳望京,上班在西城,如果不开车,王先生一般会乘104路公交车。“等车十几分钟是常事,半个小时也不奇怪。早高峰即使从始发站上车,那乌泱乌泱的人也能把你挤‘窒息’了,想有座简直就是妄想。”王先生皱着眉头向记者抱怨道。限行政策之初,王先生每周的限行日都会乘公交上班,可谁想“限行”一再延续,王先生便开始认“罚”了。“罚就罚吧,我认了,身体比100元钱重要,就当交税了。”
在采访中李女士对记者说,“不怕自己遭罪,‘违限’只是因为心疼孩子”。“刚开始我一直遵守规定,限行日乘公交送孩子。可大冬天不到7点就得出门,顶着大风等公交,孩子一下就被冻病了。”眼看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李女士是又心疼又自责。
据北京市交管局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在目前所有的单项违章中,违反尾号限行的人数是最多的,而在“违限”的人中,绝大多数确有困难。按照规定,“违限”上路将处100元罚款,不计分,而这一处罚对某些车主来说,反而“性价比”更高。
“我打车上班要花60元,一天来回就是120元。这还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上下班高峰可就没谱了。”车主尹先生对记者说。但如果“违限”上路,尹先生将支付100元罚款,即便加上油钱,比打车还便宜。尹先生在金融街上班,很多同事也和他一样住在北城。“我们200多人的单位,限行之日照样开车的人至少占到三分之一。”
还有一些车主为了绕开罚款,干脆故意“违限”来试探电子眼,以便为自己规划出一条可以上下班的路。
在新浪网“你是否愿意冒着罚款风险‘违限’上路?”的调查中,有78.8%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会”,有的人认为“打车也得100多”。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在北京市道路上布控的电子眼共有2124处,大部分安装在主要干道上,而在各条支路甚至胡同里,还无法监控。
第二辆车“抹平”限行效果
很显然,尾号限行在一定程度上给车主造成了不便,为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第二辆家庭用车,北京市民刘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实施限行的一年中,刘先生就一直在犹豫是否购买第二辆车,而此次限行政策延续两年的结果,让他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心。“要解决我的困难,除了再买车,我没有别的办法。”据刘先生介绍,尾号限行试行一年,他所住的小区多了不少新车,停车都成了大问题。“限行之后,有条件的家庭都买了第二辆车,遇到限行,不能上路的车在小区里一停就是一天。”
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北京新增机动车55万辆,二次购车者的比例高达48%,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应对尾号限行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1.2%的私家车主计划购买第二辆车,“因为限行导致出行不便”。
另据北京市交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420万辆,按每个工作日停驶20%计算,日均上路的车辆将不会少于330万辆,而这与尾号限行政策刚刚实行时已基本相当。随着私家车数量的猛增,尾号限行的缓堵效果早已被机动车的增幅“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限行是应急管理权限,短期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长期而言却是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