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刚
书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读者觉得如今书太贵,买不起、读不起。而与之相对的是写书、印书、卖书的人抱怨书价太低,图书生意赚钱越来越难,消费者不禁要问——图书价格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
读者埋怨书价贵
近几年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在被问及不读书的原因时,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书价贵是重要的原因。一项关于图书价格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图书价格十几年来上涨了20多倍,远远高出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记者分别对比了同一种图书在不同时代版本的定价,发现不少普通人文类读物20年来的定价涨幅在10倍以上。例如,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定价3.7元,2006年出版的平装《红楼梦》定价54元,涨幅约15倍。
一些读者质疑说,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应该使书价降低,但现在的情况是书印得越来越精美,纸张越来越厚,字体越来越大,同时价格也越走越高,让人望而兴叹。“昂贵的书价让书成了奢侈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让人们阅读愿望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书的贵族化倾向。
业内人士称出版业是微利行业
与来自消费者的声音不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正规出版业不是暴利行业,而是薄利,甚至是微利行业。业内人士介绍,仅从印刷成本来看,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人工成本的上升都抬高了印刷企业的生产成本。
记者了解到一般出版业的利润链是:印刷成本占25%-30%,稿费或者版税占8%-15%,出版社管理成本占6%,总的出书成本占40%左右。出版社给一般批发商的出货折扣为6折左右,大批发商的利润为5%-10%,零售门市的利润为25%-30%。业内人士分析说,我国书业利润链看上去零售利润最高,但事实上对于零售店而言,做大了,房租、水电、管理成本增高,风险也大,而且书价打折也挤压了书店的利润;小规模经营,则零售店辐射面有限,经营困难。出版社看似有近20%的利润空间,但风险非常大,书一旦滞销,要全部无条件退给出版社,出版社还要承担书商、书店的诚信风险。鉴于目前平均17%的退书率,出版社能保住6%-8%的利润就很不错了。批发商风险虽然最小,但竞争激烈,有时还受两头挤压。
不少业内人士还认为,读者觉得书贵也是消费的观念问题,现在一本书的价格相当于吃一次汉堡、抽一包烟或者坐一次出租车,消费那些,大家没有觉得贵,但是买书就觉得很贵。正常的书价并不是贵,而是太便宜了,以至于中国出版业发展缓慢。
书价应与其文化价值相符
消费者在知道图书出版的利润后反应如何,还会认为书价高吗?某报组织的调查显示,在调查问卷列出一般图书的成本及利润构成,明确告诉读者一本普通图书的利润只有不到10%,并指出书业正在遭遇人力、物流等成本上涨的严酷现实后,依然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书价偏高。这虽然反映了部分读者非正常的文化消费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书业自身的问题——即便多年来受到了众人所指书价虚高的非真实性评价,图书行业并未采取有效的方式策略应对并改变大众的认知。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书价的不合理在于其定价机制,该贵的书不贵,不该贵的书却出奇贵,有不法书商在其中混水摸鱼、虚高定价。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大部分书的定价在1993年后放开,目前图书定价基本上是“按纸论价”。许多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把所有的书都统一按印张定价并不科学,严肃的学术书怎么能和畅销书卖一样的价格呢?于海呼吁,图书定价应更体现市场机制,学术类、非小说类的书应该贵一点,其读者群虽然比较窄,但很固定。这样一本书往往是学者几年的心血,如果按照和教辅书一样的定价方法卖,一定会导致中国高端图书、专业图书的生存困境;同时,大众类的读物尤其是教材教辅书不该定价过高。
不少专家都表示,一本书的价格,应该和它的文化价值相符。书价应该力求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书的文化价值和图书出版商的利润协调起来,达到多方共赢,这才是社会各方共同期待的。
●相关链接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 “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