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关注儿童健康安全系列报道之二:安全用药
让儿童用药更科学、更合理
作者:唐夏


    ■本报记者 唐 夏
  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发育都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解毒功能较差,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与成人都有显著差异,一些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在儿童身上出现。而一般患儿家长对医药学知识掌握相对较少,因此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专家呼吁,家长要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让儿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
孩子用药不能只是药量减半
  现在,很多家长遇到孩子感冒、发烧等症状时,没有时间单独带孩子去医院诊治,就给孩子吃一些家里常备的成人用非处方药物(OTC药物),只不过是药量减半而已。这种药量减半做法是否合理呢?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教授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儿童常发生的疾病,如:发烧、感冒以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都有儿童专用药物可供选择。不应该吃成人药,即使是减半也不合适。”
  宋红梅进一步指出,即使是非处方儿童药,各种药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同样是治疗儿童感冒的药物,有的药是以减少黏膜充血、流鼻涕、打喷嚏症状为主;有的药是以止咳化痰为主;还有的药有退烧成分。这就需要根据小孩的具体症状来选择药,对于这些,多数家长未必真正了解,所以最好去医院经医生诊治、判断,合理用药。
  预备一点儿童专用的退烧药是可以的。“体温超过38.5度以上时可以先给小孩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以避免因高烧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呼吸心跳加快甚至惊厥。”宋红梅说。
  宋红梅建议家长要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如果说明书标有某某岁以下禁用,那肯定不应该用。我国卫生部门明确规定,6岁以下小孩不能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8岁以下孩子,牙釉质没有发育成熟,不要用四环素类药物。
  目前,对于某些疾病,尚无儿童专用药物,那该怎么办呢?宋红梅认为,这最好到医院询问医生,由医生在治疗效果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之间综合考虑。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的说明书上往往注明16岁以下儿童慎用,或者标明“12岁以下儿童没有相关资料”,这是因为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幼年动物软骨发育的异常(仅仅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但如果小孩的感染就是喹诺酮类药物管用,这个时候也不能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见死不救。“曾经有一个新生儿,发生严重感染,使用其他药物无效,只有喹诺酮类药物管用,当时考虑首先要挽救孩子生命,所以也使用了,直到现在,小孩身体很健康。其他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有很多副作用,但如果小儿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严重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就必须应用,毕竟救命是第一位的。”宋红梅说。
  以最小剂量和副作用求得最好效果
  目前,很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急得不得了,恨不得孩子的病立即好转,于是很多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进行输液治疗。
  宋红梅认为,治病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小的药物剂量,最小的药物副作用,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药物反应。因此,家长不可动辄就要求医生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
  在相同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因为打针不仅仅增加了小孩的疼痛和恐惧,而且肌肉注射可能造成臀部肌肉的局部反应,所以现在医学上不主张用肌肉注射的方法治疗婴幼儿疾病。
  当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是前提,在病情严重,口服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就不能拒绝打针。
  还有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发烧,就自作主张让孩子口服抗生素。对此,宋红梅指出,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医学原则,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用。只有当儿童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时,才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服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此外,抗生素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因为不同种类的感染所选择的抗生素种类也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担心抗生素的副作用,希望孩子少吃药,需要用抗生素的时候也不让孩子服用,或者在症状刚刚好转的时候便停药。对此,宋红梅表示担心:“需要用抗生素的时候,要选对种类,还要足量足疗程,擅自停药,会让病菌有喘息的机会导致疾病复发,且容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小儿不爱吃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把药物服下,就把药物溶解在牛奶、茶水、可乐等饮料里,让孩子服下。宋红梅提醒家长,这种做法可能影响疗效。例如,牛奶中钙和磷的比例是一定的,有利于人体吸收,如果用牛奶服用钙,钙磷比例失调,会影响人体的吸收。通常来说,最好用白开水服药,不要用茶水、可乐等饮料送服。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吃药的话,可以用糖水送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健康·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儿童用药更科学、更合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