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请给集资修桥的群众多点信心
作者:余翔


    ■余 翔
  四川省通江县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1995年,当地政府利用4万名群众集资的80万元,加上老红军傅崇碧从各方争取的40万元,在该县沙溪镇沙溪河上建成了一座“红军桥”,成为周边乡镇居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但仅仅3年后,该桥多处桥拱先后脱落石料,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危桥。如今,通江县委、县政府正在规划耗资数百万元,在沙溪镇另修一座新桥。一年前,乡镇干部已经分片包干,下到村、组动员集资,但至今群众仍在观望中 (据5月23日 《华商报》报道)。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改善交通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这个道理如今已是尽人皆知。可为什么通江县集资修新桥,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呢?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对政府部门修桥的信心不足。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15年前修建“红军桥”时,当地老百姓是信心十足的,可这充足的信心让当地近年来修建的4座桥一点点蚕食掉了。“红军桥”建成3年即成危桥,十余年间造成多人伤亡;花费百万元修建的另一座钢筋水泥桥每年汛期都会被淹没,无法通行;1998年彭坎岩大桥刚刚落成就发生垮塌事故,导致6人死亡;更令人困惑的是,被认定为危桥的“红军桥”没人维修,而通江县有关部门却投资100多万元实施“山脊连接工程”,修建了一座不能走车行人,而被种草种树的“风水桥”——当地老百姓这样称呼这座桥。
  这些事情看在眼里,当地的老百姓难免疑虑重重,政府部门真的缺修桥的钱吗?动员集资真的是要解决交通问题吗?过去修建 “红军桥”,大部分资金就是来自于老百姓,可是桥危了,却不见有谁承担责任,怎么能保证修新桥不重蹈覆辙?有了这些疑虑的存在,老百姓掏起钱来自然不会爽快。
  因此,通江县政府与其派出干部四处动员,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先解决群众的信心问题——该检讨的检讨,该追责的追责,更重要的是,要在已有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集资资金管理制度,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参与权。只有让人们确信,政府部门是真心实意地在为大家谋福利,而不是巧立名目为个别人创造中饱私囊的机会,通江县的老百姓才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自觉自愿地参与集资修桥。
  北京市一个叫旗胜家园的小区前不久通过募集捐款修了一条通往地铁站的路,居民捐款的热情之高超出了组织者的想象。这并非由于组织者有多么高超的动员能力,而是缘于他们的坦荡真诚。每次捐款当天,他们都会公布明细;施工后次日即公布支出明细,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两三位业主担任公证人。一个居民小区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能够获得的信任,一个县的政府部门也应该能够获得,关键就在怎么做,而且愿不愿意这样做。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请给集资修桥的群众多点信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