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一年一度,六一儿童节又来到了我们面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也再次由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教学机构唱响。受此影响,一些为人父母的,不得不勒紧自行车后座上的小马扎,满城飞跑,转战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似乎少上一个课时,自己的孩子立马就矮了别人一头。孰不知,这种拔苗助长、忽视孩子感受的行为,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起跑线上,如旭日东升的孩子永远不可能输,唯一有可能成为失败者的,是父母,也只能是父母。
孩子教育,父母有三大误区应引起关注:
误区一:片面理解父母职责,重“生”轻“育”。一个新生命来到世界,做父母的,没有不欣喜若狂的,于是,“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等庆祝形式,一个都不能少。遗憾的是,酒席散后,不少父母如释重负,感觉心愿已了,责任完成,于是或继续上班,或选择出外打工,养育孩子成长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转嫁到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身上。这一现象,在农村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首次发布的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调查数据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一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联系。相关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孩子因此成为“问题”孩子。一些“问题”孩子成人后,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爱,缺乏安全感,因此,为人处世冷漠、自私、苛刻,个别人甚至会有反社会及仇视他人倾向,成为影响社会与家庭和谐的隐患。
误区二:德才培养本末倒置,重“才”轻“德”。0至6岁,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孩子德能培养的最佳时期。在西方社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这段时期德能教育。笔者有一个朋友,与英国人结婚生子,孩子在英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遵守规则、秩序,平等礼貌待人,自己事情自己做,孩子回到国内最先学会的中文是“请”、“谢谢”、“对不起”。而对于才艺学习,则几乎没有特别安排。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是,爷爷奶奶背着孩子的书包到处学才艺,经常听到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他打你一拳,你必须踹他一脚”等等,更有甚者,学校里的值日生劳动,家长竟不辞辛苦前去代劳。眼下国人走出国门,最开眼界的,一是国外排队现象多,根本看不见上公车挤成一团的现象;二是友善者众,根本找不到街头对骂群殴的情景。这与孩童时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非常值得做父母的反思。
误区三:大道理说得多,重“言传”轻“身教”。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8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身体力行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对父母的教导,孩子不但善于听其言,更重要的是善于观其行。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不孝顺,不尊敬,反过来要求孩子长大后对自己孝顺,尊敬,这与痴人说梦何异。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尽到了责任,孩子就必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如此,梁启超的梦想又何尝只是一个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