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对话名医第二十一期 本期焦点:步行
康南:步行“走”出健康
作者:唐夏
图片


  康南,外科学硕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2009年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卫生局“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唐 夏
  近日,卫生部等部委在《吃动平衡“走”向健康——致全国大众倡议书》中呼吁将每月的11日作为大众民间“步行日”,希望广大民众能在这天以“11路”代替汽车,健康出行、低碳出行。就步行锻炼的相关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
  记者:有人说,一个月才步行上下班一次,对身体健康恐怕是杯水车薪。您如何看待相关部门对“步行日”的呼吁?
  康南:“步行日”本身的锻炼强度,未必能满足人们每月的锻炼量,但这种机制为普通百姓养成更科学的锻炼身体习惯不无裨益。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依赖各种交通工具,尤其是清晨,似乎坐在公交车上打个盹后才能完全醒来,才能胜任一天的工作。从床铺到餐桌,从餐桌到汽车,从汽车到办公桌,从办公桌再到汽车……许多人每天重复着扭曲的轮回,长此以往的代价不言而喻。
  从我日常门诊的经验,相当数量的白领由于工作繁忙,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或者进行没有针对性的锻炼,通常的表现是: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力不从心,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甚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出现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精神不振、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
  对这些人而言,最佳的处方就是制订出循序渐进的健身方案。一般而言,治疗半年左右就会有明显改善。我建议,上班族每周所需锻炼的强度为:保持心率处于每分钟100次的状态,一周两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
  记者:城市中,每天晚上在住宅小区附近步行锻炼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往往不屑于步行这种最原始的锻炼方式,而选择去健身房锻炼,您觉得室内健身与室外步行锻炼有哪些区别?
  康南:卫生部呼吁“步行日”,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注意户外健身。
  现在,许多新潮的青年人热衷于办张健身卡,然后一头扎进健身房,其实室内健身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第一,室内健身,空气质量相对不如户外。第二,健身房内的景观,大多是符合室内特点的,植物矮小、稀疏,而户外健身,运动者能够直接亲近自然,运动时的心境有所不同。第三,若是在健身的高峰时段去健身房,人员较拥挤,锻炼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比较近,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运动容易分心、精力不集中,造成运动损伤。第四,健身房内的管理如果做不到器械、更衣柜专用,或是消毒不及时,会导致疾病传播。
  另外,从环保角度上看,健身房较户外健身最大的缺点在于,其运行时的灯光照明、电视、SPA池、饮水机、泳池加热、电动器械等耗费了大量的能源。
  记者:《中国骨质疏松防治白皮书》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7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患上了颈椎病,步行对骨关节具有哪些益处?
  康南:首先,步行会锻炼下肢肌肉。俗话讲“人老先老腿”,相对强健的下肢肌肉对于维护髋、膝关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步行可以锻炼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臀部肌肉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其次,步行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我在骨科临床上经常见到所谓的“零锻炼者”,本来年纪并不算大,可是骨质疏松很厉害。其实人体内骨骼中的钙质在3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是下降趋势,预防骨质疏松症除了多摄取含钙丰富的食品外,运动很重要,而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步行。
  再其次,步行有利于防治颈椎病。步行并伴以抬头挺胸、颈部后伸、肩背肌肉活动,有助于缓解长期伏案导致的颈肩背部肌肉、韧带、关节的疲劳,对于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具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步行还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缺乏下肢运动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如果遇上血液粘稠度增加,很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严重的还会导致肺栓塞,威胁生命。步行的过程就是双下肢肌肉交替收缩、舒张,使血液由肢体远端回流到心脏,而且足踝部充分活动,对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具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在步行锻炼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康南:步行好处多,但还要科学步行。
  在路线上,路面平整、车流量相对小的路线是首选,一方面不易跌跟头,另一方面不至于吸入过多尾气。
  掌握合理运动量。虽然提倡步行上、下班,但上班路程较远的人也不要强求自己全程步行,毕竟还要保持充足的体力工作,合适的步行上班时间应不超过1小时。
  要坚持长期锻炼,每月一次的“步行日”只是给您锻炼身体提个醒,别忘了正规的运动不是一月一次,而是一周两次。
  此外,步行时应选择合适的鞋。跟脚、相对柔软的鞋子对步行很重要,千万别因为鞋子选择不对,没过两天又到骨科医生那里治疗脚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医药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康南:步行“走”出健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