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榜题名”曾被喻为是人生“四喜”之一。眼下,随着全国各地2010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陆续亮相,一年一度的“金榜”终于揭晓。不过,对于许多刚刚看到自己名列“金榜”的农村高考学生来说,这一刻却并非只有甜蜜和喜悦。调查显示,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在求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处境比一般城市家庭学生更为艰难,许多农村高考生考中之后反而陷入迷茫。他们忧虑的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难?本报为此特进行系列报道。
曹丽娟/图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短短11年,大学新生从扩招前的108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629万,毛入学率也从当年的5%左右发展到了2009年惊人的23.3%,预计今年将达到25%左右。根据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
从这一系列数字的变化中,很多最为直观的感觉就是:现在考大学容易了,大学生含金量比以前变低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很多农村地区如果有人考上大学,那是全村人都要去祝贺的大喜事。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太容易发生了!”说起大学扩招后的变化,从事教育30多年的金校长颇为感慨。
那么,对于拼搏了多年并在今年高考中获得较好成绩的许多农村地区考生来说,即将到手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金榜下的迷茫
“居分数线之上则忧就业,处分数线之下则忧复读,是进亦忧、退亦忧啊,呵呵!”6月20日,安徽省凤阳籍文科考生辛福(化名)站在北京某施工工地的水龙头前,使劲搓洗着因劳动而弄脏的手,冷不丁地迸出一句自己改编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据辛福介绍,他家在安徽凤阳农村,高考一结束,他就跟随当地的一个施工队来北京干了十来天的活,打工挣钱。
6月25日,辛福在电话里幽幽地告诉记者,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仅仅考了510分,连三本线都没够着,只能选择高职专科了。他说:“感觉很糟糕,现在就业情况这么差,别说高职专科了,就连一本的学校,找个理想的工作都非常困难啊。上还是不上,对我自己、对我的家庭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查询得知,今年安徽省文史类一本分数线为573分,二本分数线为534分,三本分数线为516分,高职专科分数线320分。按照传统的说法,辛福超过了高职专科录取线,已经算是金榜题名了。
调查发现,与辛福存在同样迷茫的农村考生还大有人在。由于近年来持续的高校收费昂贵、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工薪收入较低等消息不断传出,对考生们的心理和上大学的信心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湖南籍农村考生何超告诉记者,他在今年高考中的成绩还不错,已经超过了二本线,但是和很多同学一样,在经历了刚拿到成绩单的冲动和喜悦过后,从报志愿的时候起就开始迷茫:“报什么学校好呢?在网上查了查一些学校的收费标准,学费都不便宜,再加上生活费什么的,一年一般都得花费2万元左右,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在家里种地,父亲在广东打工,每月工资也就1000多块钱,可想而知,压力会有多大。”
“学而优”不等于“好出路”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等等说法。当然,这一说法本身并不单纯意味着能升官发财的功利思想,也说明了读书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直到大学扩招之前,考大学也是许多农村地区学生跳出农门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而近年来连续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已经让改变命运或社会地位的目标变得有些渺茫。
贵州籍农村考生罗寅(音)听到自己超过文科一本线20多分的消息,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喜:“现在上大学和我们以前听说的上大学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只要踏入大学,就从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毕业就会分配工作,甚至可以做公务员。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学而优则仕’嘛,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好象已经完全没用了。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人,也没什么背景,可能找个好职业都不容易,进政府机关就更不用想了。”
调查发现,多数农村地区高考考生最为关注的是大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目前,尚没有一所正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明确地向学生承诺今后的就业前景等,有人甚至戏称:“现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像一张船票,大学就像一艘没底的船,通过上大学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完全是个未知数。”
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一位当地村干部的说法在农村地区相当有代表性:“现在上大学的目标好象更实际了,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但是,经常接触到很多的例子,有的通过打工、做生意,也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很多上了大学的人反而发展得不如那些没上大学的人,这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大家都说,上不上大学不都是为了找个工作嘛,那考不考大学还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图那张文凭呗,关键是很多好的工作也不一定要有那张文凭,看的还是一个人的能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