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养生类书籍亟待实行准入制
作者:孟刚


    ■本报记者 孟 刚
  养生俨然已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试看各类养生类书籍、讲座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然而随着张悟本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开,养生类图书市场的乱象也暴露无遗。专家认为,首先应尽快对养生类图书实行准入制度。
养生类图书市场有点乱
  从刘太医的骨头汤肉皮冻到五行蔬菜汤,从生食泥鳅到固元膏,现在又流行了生吃茄子、绿豆汤,无一不带来一波一波的养生热潮。每一次的养生热潮都在显示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显示出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匮乏。随着张悟本骗局被戳穿,似乎给了人们足够的警示:不要过分迷信养生书。然而,近日记者在走访北京图书市场后发现,虽然《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已经不见了踪影,但《食物是最好的药》、《养生宝典》、《大病求医,小病求己》、《治病不求人》等养生类书籍依然火爆。据最近推出了曲黎敏、武国忠等养生明星新书的出版人沈浩波透露,目前市场上正在销售的养生书有6000余种,其中中医养生书约3000种。
  记者翻阅了一本《食疗药膳实用手册》,其前言中提到:饮食对人类来说是个生命攸关的大事,现在许多人不大讲究“吃”的科学,因此许多病被吃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吃死的人比饿死的人还多……
  记者发现,很多养生专家的观点似乎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采访中,一些读者反映,经常会发现同一食品在不同的养生保健书上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述,看的越多就越糊涂。例如说鸡蛋,有的书说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但也有些书说鸡蛋要多吃,吃两个或三个都行。面对时下五花八门的养生保健类书籍,很多读者开始疑惑,感到无所适从。
养生书之乱折射责任缺位
  养生类书籍为什么会如此之乱?一项调查揭开了谜底,2009年年底,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只有6.48%。这项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正宗的医学普及尚不到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养生科普书籍不够普及不是新闻出版总署能解决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术机构都没有扮演好应有的角色。“正版”医学科普缺位,“盗版”岂能不横行天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认为,养生热的形成,在于老百姓靠自身解决健康问题的诉求强烈,但眼下养生书太泛滥:有的观点自相矛盾,有的标新立异想当然,误导了读者。“比如有句话叫‘吃什么补什么’,这个观点存在很大问题。身体没有调理好就仓促食疗,效果甚微。”
  而更有人对养生书受追捧的根本原因一针见血指出,我国医疗改革仍然艰难行进,医疗费用仍然昂贵,迫使很多人在心里算帐。比起依赖医生或医院,更加倾向或不得不迷信食疗或那些神奇疗法。我国医疗保障水平并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还没有根本解决,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渴望通过少花钱买得到健康,才出现了养生热。
专家建议应尽快实行准入制
  目前养生书籍、养生节目的混乱,让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呼吁作者要自律自爱,更要加强政府管理。他说,应该首先实行准入制。出版社没有相应的专家和编辑队伍,出这种书难保是要出问题的。另外,在公共媒体上传播专业医学知识的人必须具备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资质才可以,比如要讲临床看病的,必须要取得国家临床医师资格证书和具有长期的临床经验,不能凭空想象乱说,或者把一个案例作为普遍规律来使用。据悉,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
  而针对养生书之乱,王教授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努力普及现代医学知识和观念;二是医疗市场进一步开放,让医疗服务的供应大幅增加,满足公众的医疗需要,不要再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看病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养生类书籍亟待实行准入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