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高房价压力,带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一些在北京市城区工作的年轻人发起了“咱们自己建小镇住”活动——
■本报记者 何春雷
半年多前,一位在北京市城区工作的年轻人,面对城市高房价压力,带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发起了“咱们自己建小镇住”活动,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北六环路外西小营村里的一个农家院,了解了两位年轻人的“小镇”生活。
“建小镇”倡导绿色休闲生活
范婷(化名)在北京市一家金融企业工作,是“建小镇”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从上大学开始算,她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0年。“这些年来,我的朋友开始一个接一个成为了‘房奴’——他们花掉父母半生积蓄做首付,自己的大部分工资上缴银行还月供,这和租房有什么区别?”范婷说。
范婷告诉记者,在搬到村里来之前,她和男友小马在西直门一带租住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随着房租逐年上涨,加之自己收养的流浪狗“雷曼”已经长到一米多高,五环路以内已经不让养,她和男友越来越想搬到郊区去住。
2009年7月6日,范婷在豆瓣网上建了一个名为“咱们自己建小镇住”的讨论小组,发表了创建宣言:“不想接受这么高的房价,我不光要租房,还要住到郊区去。我要呼吸新鲜空气,我要看蓝天,我要有大院子。”她在宣言中还表示,欢迎有同样兴趣的网友和她一起到郊区农村租住农家院。
“建小镇”活动的帖子在网上一发,便应者如云,上百名网友加入了“建小镇”的讨论小组,他们都是年轻人,有的是杂志社编辑,有的是平面设计师,有的是网站工作人员,等等。
范婷说,“建小镇”并不是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小镇,房价上涨致租房价格走高是大家参与“建小镇”活动的一个原因,但大家更看重的是“建小镇”活动倡导的一种绿色、开放、休闲的生活理念。
早上听着小鸟歌唱自然醒来
从2009年9月开始,对“建小镇”感兴趣的网友们开始利用周末,在北京市郊区寻找合适的农家院。范婷介绍说,大家对“小镇”的要求是,通公交车,离最近的地铁站不超过40分钟车程;风景优美,有山有水;不太荒僻,也不喧嚣;房租便宜,加上交通费摊下来,不能超过在城里租房的开销。
最终,在去年11月,范婷和几位网友找到了位于北京市西北六环西小营村里的一个农家院,“建小镇”工作正式启动。7月初的一天,记者出了地铁4线北宫门站,打车20分钟就到了“小镇”——占地2亩的一个大院子,这里有20余间平房,还有一个小果园。
“整座院子每月租金仅2000多元,如果房子都住了人,租金分摊一下,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至于交通方面,以我为例,从‘小镇’赶到位于西单的公司,大概要1个多小时时间。”范婷说。
记者发现,“小镇”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有自来水、卫生间,能上网,罐装煤气可送货上门,装上电热水器就能洗澡。村子里有一家小超市,购物挺方便的。
范婷说,她和男友搬来“小镇”已有一个多月,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早上5点,天一亮,准时起床;然后,带着“雷曼”去爬山,回来吃早点;6点半,出门搭车到地铁,1个多小时后,便可坐在公司办公室的办公桌前。
“后院有樱桃树,早上听着树上的小鸟的歌唱自然醒来。”范婷在博客中写道。
以后迟早还是要回到城里生活
尽管“小镇”的雏形已经初现,但是让范婷和小马感到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其他人搬来住,“小镇”还远没有达到设想中的规模。“有的人嫌住在这里上班太远,有的在别处找到了农家小院,有的犹豫不决,还有的已经退出。”范婷说。“如果找到合适的农家院,在成家之前,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认为,要解决生小孩、上户口、孩子上幼儿园上学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迟早还是要回到城里生活。”曾经参与“建小镇”活动的网友“风间雪月”对记者说。采访中,范婷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