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本土影视生产发展势头迅猛,产量明显过剩,但令观众真正称道的作品却不多。专家指出——
《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资料图片)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近两年,本土影视生产发展势头迅猛,但产量过剩,质量平平。有资料显示,2003年的电视剧产量达到全国平均每天40集的规模和速度,其结果远远超出了现有电视台一年8000集的承载量,大量平庸之作占据着人们视线。国产电影也是如此,每年的产量虽然在增长,但令观众真正称道的作品却不多。
要坚持独创性
古榕,著名电影导演,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他在90年代初编剧和导演的京派巨片《老店》,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中国电影政府奖等多项大奖,之后他导演的影片《红尘》、《红天鹅》均在国内、国际产生影响。
在谈及当下影视作品太过平庸这一问题时,古榕感慨很多,他说:“这些年我之所以还能坚守孤独,甚至有点不合时宜,是因为我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去赶潮。因为我不想违背我心目中的文化标准和艺术原则。”
他解释说,艺术原则首先是要扎根于生活,以真实生活为基础,而非胡编乱造,同时要有丰满、扎实的人物形象,要有深刻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当然很重要一点还要好看,要给人一种快乐,一种积极向上的美感,这就是艺术原则。但是当下的影视作品似乎在淡化甚至在偏离这些东西。
据记者了解,不少编剧因为才气、底蕴不足,对生活积累不够,但又想摆脱平庸,于是就开始编造。古榕对此表示,胡编乱造是平庸的另一种极致,是平庸的翻版。前不久,他看了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他的评价是,这部戏比较真实,剧中某些情节的处理是有想象力的。另外像《金婚》等作品,当你回过头来思考时,你会觉得剧中的事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但又给你以回味,这就是艺术。
古榕回忆,在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打死不和别人一样”,意思就是拒绝平庸。作为文艺作品必须要独特,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自己的独创。
选择平庸就是选择低俗
如何摆脱平庸?这恐怕是每一位创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古榕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意思是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很难再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也很难找出一个非常新鲜的故事来拍,但是我们要有一个新鲜的角度,有一个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深刻反思,一方面得到一种历史性的提升,一方面对今天也能有一种关照,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在古榕看来,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导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导演,一种是职业导演。专业导演是艺术家,职业导演是工匠。职业导演就是一个生产岗位,和美术、灯光没什么区别,因为他受制片人控制,作为一个工种他必须要符合市场化流水线式的生产,不需要创作。这种现象在香港、美国曾经是很普遍的,是典型的快餐文化的产物。后来由于电视市场的冲击,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危害,便开始扭转这一局面。
古榕说,一些人在选择做职业导演的时候,也就是选择了平庸,选择了低俗,就是放弃了艺术的标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链条。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一旦选择了这个链条就不会再有崇高。即便有了很大名气,也不过是负面谈资,被人奚落,被人嘲笑。
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导致审美素养不高
针对眼下影视艺术作品存在较严重的平庸和低俗倾向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高小健认为,平庸和低俗,是当下影视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2009贺岁档的一些国产电影,单纯追逐市场、追逐票房,一味地往类型片和喜剧片的路子上靠,但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发掘方面都有缺失,这说明我们的创作者及制片方在市场的把握方面有偏差。
古榕认为,文化市场并不是只有二人转一种形式,他们在世俗文化当中虽然是一个被接受的热点,但是从全民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的主导方向来说,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去年的献礼片和贺岁档的一些影片在艺术追求方面都有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和投资方对市场把握不准。包括对文化市场的预测存在误读。可以说一些创作者在对待作品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平庸和低俗倾向。这一方面说明创作者自身审美素养、审美追求不高,另一方面说明创作者把追逐市场和追逐商业利益作为目标,并以此来掩盖自身在审美和文化方面的欠缺。
古榕导演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平庸化现象对中国文化建设极为有害,以去年的电影为例,中国电影的增长率已跃居全球首位,同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影视产业俨然跃居龙头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艺术、审美、文化的需求应该是越来越高的。而不能采取一味地迎合市场,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市场取向,这样下去是非常可怕的。古榕说,国家经济方面的强大更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相匹配,我们国家对文化产业历来都有较高的要求,寄予的希望也很大,影视剧创作应该往积极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