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媚俗 不炒作 只加肉 不加水
观众反馈:电视剧《茶馆》忠实还原了原著
作者:孟刚
图片


    由陈宝国饰演的王利发
■本报记者 孟 刚
  新版“三国”玩颠覆、新“西游”无厘头、新“红楼”似“青楼”……被不少人形容为“吃力不讨好”的名著改编,已成为了“雷人”的代名词。不过近日同样是名著翻拍,电视连续剧《茶馆》在央视八套播出后,观众却给予了积极评价。据网上调查,认为改编得好的占65%,认为不理想的只占到6%,网络影评团更是打出了82.48的高分。不少观众认为,电视剧《茶馆》对于纯正的京味原汁原味的还原,以及对老舍原著的忠实呈现,可以算是一部没有糟蹋经典的名著改编之作。
  据了解,《茶馆》由老舍在1956年完成,为三幕话剧,1958年由北京人艺首排,现是该院保留剧目。该剧通过茶馆这一三教九流聚集之地,用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反映旧时代灭亡的历程。《茶馆》原为3小时、1万多字的话剧,现在被改编成39集、40多万字的电视剧。
  电视连续剧《茶馆》播出后,已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采访中不少观众表示,电视剧《茶馆》人物形象鲜明灵动,情节结构丝丝入扣,主题表现富有深意。清华大学哲学专业学生常永强说,以前只看过话剧版的《茶馆》,几天前无意间看到电视剧《茶馆》,很快就被吸引了,陈宝国出演八面玲珑的王利发,他穿着麻布棉袍和窝窝囊囊的厚棉裤,头戴一顶瓜皮帽,见面先问好,笑意挂在嘴边,一副小生意人的状态。此外,剧中众多配角也非常抢眼,比如梁天扮演的宋恩子,一挑眼就透露着三分坏七分狡猾。唐铁嘴总是弓着背、一副卑微的笑脸,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常永强告诉记者,现在,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成了“茶馆迷”,大家每天在网上热烈讨论着人物和剧情。在国家某部门任职的公务员孙召鹏对记者说,大学时学的是文学专业,可以说对话剧《茶馆》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人艺版的《茶馆》也看过多次,所以我就用挑剔的眼光来看电视剧《茶馆》,“电视剧虽然拉长了很多,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也很自然,本想挑刺,却不自觉地入戏了。”他这样告诉记者。《剧影月刊》原主编胡学纯更是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部电视剧,他评价说,虽然说舞台话剧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无法直接相比,不过,电视剧《茶馆》却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精神,不媚俗,情节上“只加肉,不加水”,坚守了名著改编的原则。
  没有大规模的炒作,更没有制造哗众取宠的话题,它在央视首播后却引来赞誉无数,原因何在?“我们揣摩着老舍的心思,循着老舍的路,捋着老舍的魂。”电视剧《茶馆》制片人李功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茶馆》充分尊重了老舍原著,但也根据电视剧的艺术特点作了改编。电视剧《茶馆》没有像新版《红楼梦》那样一字都不敢动。第一、二集,刘麻子把一枚来路不明的扳指给唐铁嘴去变卖,由于清廷搜查康梁余党,唐铁嘴为免牵连悄悄将扳指塞到了王掌柜手中。他将计就计,以此抵押刘、唐两人数十年赊欠的茶钱。这样的改动,合情合理,符合人物性格,因此观众并无异议。另外,该剧通过音乐、叫卖、服饰等细节营造了浓浓的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社会氛围,也恰到好处,这些都吸引了观众。《茶馆》带着浓浓的京味儿,许多台词都是老北京俗语,这虽然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但也有不少观众表示有些台词听不太懂。由于老北京人说话的特点是不直着说,而是话里有话,给你面子,拿话点你,所以戏里大量的老北京俗语,也让一些观众,特别是南方观众有些困惑。出生在广西的黎强告诉记者说,剧中唐铁嘴推卸责任,会说:“出了娄子,我就是那拔橛儿的了。”二德子跟常四爷起了纠纷,会说:“我从来不念秧儿,今儿就先打你了。”由于“拔橛儿”、“念秧儿”这都是老北京的胡同话,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南方观众来说,确实理解起来有些费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观众反馈:电视剧《茶馆》忠实还原了原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