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显示——
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5个季度持续上升
作者:任震宇


    ■本报记者 任震宇
  8月12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5个季度持续上升,其中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攀升,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落。
  农村、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涨跌互现
  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农村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城市消费者信心有所减弱。农村地区消费者乐观的收入预期增强了其消费意愿,乐于消费的比重从上季度的41%上升到65%,提升了24个百分点。在去年以来持续大幅上升的基础上,第二季度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又提高了6点,达到117。“上半年,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政策实施对农民信心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多数省市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的增加,增强了农民工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报告指出,我国消费者对就业预期及收入增长预期保持乐观。近七成消费者(68%)对未来就业预期保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一年内就业形势将会“好”或“非常好”,比一季度略降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者(80%)对未来就业形势的预期最为乐观,就业预期明显好于城市消费者。其中,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就业预期好于一线、二线城市。潘建成分析认为,这是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因为大城市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中小城市集中在制造业,后者就业机会多。
  与农村相反,城市地区的消费者信心则均比一季度有不同程度回落,不过基本上仍处于景气临界值以上。其中一线和二线城市消费者信心分别下降5点和7点,至101和98,三线和四线城市分别下降5点和3点,至100和104。
  通胀预期致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
  为什么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会出现回落呢?对此,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马祺认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过了几个季度的连续攀升之后,出现一些回落是正常的。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推高的通胀预期和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对本季度消费者特别是地级以上城市的消费者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潘建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百姓对通胀的预期较高,绿豆、大蒜的涨价给百姓的心理带来压力。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所带来的通胀预期会改变大家的消费行为,这可能是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的原因。此次调查表明,消费者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选择比重从一季度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有68%的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食品价格将“上升”。对于未来12个月内总体物价水平的走势,70%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比一季度略降2个百分点;22%的消费者认为“保持不变”,认为物价将“降低”的消费者比重为7%。
  关于房价走势,调查显示,城乡消费者预期呈现明显差异。农村消费者仍有71%预期房价“上涨”,城市消费者预期“上涨”的比重明显减少,预期“下降”的比重明显增加。其中,一线城市消费者认为下降的比重已超过认为上涨的比重,这说明房价调控对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房价预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专家建议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助于增强消费信心
  针对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呈现的复杂趋势,一些专家在8月12日举行的“收入分配改革与消费增长论坛”上建议政府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普通居民收入,以推动消费经济进一步增长。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需求会不断出现,而要满足这些消费需求就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应该着眼于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如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再一个是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记者说。 (任震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特别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5个季度持续上升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