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久违的工间操 回来吧!
让北京400万职工受益,扭转认识误区和领导重视是关键
作者:姚敏


    ■本报记者 姚 敏
  伴随着最近“现在开始做第八套广播体操”的熟悉音乐的恢复播出,久违了的工间操又回到我们身边。这也意味着广播体操作为北京市政府倡导的工间(前)操主要形式,将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有关部门预计将覆盖400万职工。
做工间操是职工心声
  “我想尽快成为400万中的一员。”在北京某机关工作从事文秘工作的王女士对记者如是说。王女士说,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她所在的部门许多同事都得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以前机关工会曾经向领导提过做工间操的事,但是一说到要占用工作时间,还需要增加点音箱设备,领导显得有点踟蹰。
  事实上王女士的看法代表了许多首都职工的心声。“现在多数单位工作紧张,任务紧,压力大,特别是一些连续性工作或者生产的单位如商场、医院、工厂,加之场地等困难,不愿意开展工间操或者觉得可有可无的单位肯定有。”北京市职工体育协会顾问、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范云江告诉本报记者,事实上做工间操既有助于职工个人健康,提高劳动生产力,又有助于单位提升企业形象,增强集体凝聚力,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范云江介绍,北京西单商场是在1989年开始组织员工做操的,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上午9点做操成了21年来的传统,1800多名员工受益匪浅。”西单商场所属的北京西单友谊集团工会副主席石玉根介绍,商场9点半开门,他们把做操时间选在上午9点,“姿势做到位的话,做两遍肯定会出汗。许多新员工刚来时觉得很被动,不习惯,但慢慢就喜欢上了,觉得做完操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石玉根说,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职工站的时间特别长,21年前八成职工都静脉曲张、腰酸腿疼,现在这类情况少多了。“政府部门、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工间操不错,这些单位的共同特点是领导重视,具有传统性和延续性,但外企和私企推行的难度较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北京市职工体育协会秘书长吴孟群坦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企主管告诉记者:“私企更多的是讲究效益。职工做工间操,难免会占用工作时间,老板不明确表态,当然也不好组织。”某外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清则介绍说,外国老板不理解也不认可集体做操方式,认为锻炼身体应该是员工工作之余的个人行为。
工间操认识误区应扭转
  就恢复工间操多次写提案倡议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周琴璐是从事国民体质研究方面的专家。她说,现在人们对于工间操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干家务也是锻炼,事实上被动劳动和心情放松的情况下主动运动做操,从而获得休息完全是两码事;二是认为锻炼是业余的事情,而且健身不一定要做工间操。周琴璐说,单位有组织地开展工间操,可以很好地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范云江告诉记者,工间操曾经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身体素质不甚理想,随着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全国开始推广广播体操,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对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1954年,政务院下发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规定各单位必须每天上下午各抽出10分钟做工间操。1981年,国务院又重申了这份《通知》。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各地广播电台悄悄撤除了广播体操节目,广播体操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人们的视线。“工间操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省钱省力的健身方法。”周琴璐呼吁,广播体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回归,既需要示范性的展示,更需要保持普遍性和长期性,建议应立法予以保障。
有关部门已付诸行动
  工间操,回来吧,不仅成为有识之士和广大职工的呼声,也已成为时下政府的积极行动。
  据记者了解,去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确定由市总工会、市体育局牵头,联合卫生局共同推进职工工间(前)操项目。此后设立了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机关、首钢集团、金隅集团、北京大学等9家工间操示范单位。北京市职工体协负责接听工间操推广热线(010—65236634)的工作人员王淑华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体协的工间操培训班已培养5000名教员,他们将深入基层开展普及工作。市总工会已准备了数万份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光盘和挂图。对不熟悉第八套广播体操而又有学习意愿的单位,给予免费辅导。
  “我们就是要倡导和营造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以人为本,大力开展职工体育运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韩子荣表示,“工间做操30分(钟),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宣传口号饱含了对职工健康快乐工作的美好祝愿。只要能保证职工获得正常的工间休息时间,采取哪种方式锻炼都可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久违的工间操 回来吧!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