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赵 靖
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教育、熏陶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然而,艺术教育一旦与考试加分等挂钩,便带上了功利化色彩,同时使孩子苦不堪言。前不久,北京市“从明年起中考将取消个人艺术特长加分”的规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让不少孩子得到解脱。然而此消彼长,“保留集体项目加分”的政策却又火了曾经有些冷落的集体项目。记者调查发现,今年暑期艺术特长班里的合唱班、集体舞蹈班等集体课程突然变得格外受宠。
取消加分受好评
今年5月份,北京市教委宣布,从2011年开始,参加各种艺术竞赛获奖的学生在中考中将不再享受加分优待。但是集体项目的艺术特长,如合唱等仍可以在明年继续享受加分。
记者了解到,取消艺术加分政策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在一家辅导班外等待接孩子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女儿今年上初中一年级,学琴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当初让孩子学琴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艺术特长可以加分政策的影响,但孩子越来越表现出对弹琴的排斥,学琴用去了很多时间也没收到好的效果。“新规定的出台,能去除其中商业化、功利性的色彩,更有利于孩子艺术天分的发掘。”采访中,钢琴老师彭璐说。她对这个新规定的出台表示了支持。彭璐告诉记者,家长对于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不能仅仅为了升学等目的而强迫孩子。新规定的出台,能让孩子学习艺术不再那么具有功利性,老师能更用心地去按艺术的需要教学,孩子能更用心地去感悟艺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修养。
集体项目格外受宠
取消个人艺术特长加分,保留集体项目加分本质是为了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让艺术回归自觉自愿、愉悦欣赏的本位,同时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从小培养团队意识。然而,记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家长受此政策影响,纷纷调整孩子艺术培训班课程,合唱、舞蹈等集体项目又格外受宠。
近日,记者在航天桥附近一处艺术培训班看到,集体培训一改以往有些冷落的状况,变得有些火爆。王女士正在送自己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上合唱课。听说别的艺术特长加分都已经取消,但集体项目获奖在中考时还能加分。“现在竞争这么激烈,这也算一举两得了!”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一个朋友已经给她的儿子报了好几个集体项目的培训班。培训班的招生人员称,最近像王女士这样的家长还有不少,以前合唱班都是不到10人的小班,现在每个班已经有近20多个学员了,可以开两三个合唱班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海淀、西城等几处少儿艺术培训班,发现各个艺术培训班里合唱、舞蹈等集体项目的学员人数都有所增加。一些培训学校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政策改变后的商机,纷纷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新增了集体课程。记者从姜杰文化艺术学校了解到,近段时间,该校根据市场情况顺势调整课程,新增加了少儿芭蕾形体、合唱、舞蹈等一对多集体项目培训。“接下来我们视情况还会开设更多的集体项目课程。”姜杰文化艺术学校的一位老师说。
专家建议:应轻功利重发展
“中考文艺特长加分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推动本市学生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确实培养了一批热爱艺术的学生群体。但是艺术的本质是关于美的教育,不应该有功利色彩。”北京市教委体美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艺术类项目加分的取消,旨在降低青少年学习艺术的功利性,让艺术回归欣赏的本质,为学生“减负”。
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杨润勇对于北京市的这次艺术特长加分政策的调整表示了充分的肯定:“现在国内各种考试加分项目太多、太滥,出现了很多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北京市的这次政策调整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对于减少艺术教育培训的功利化影响有积极作用。”
杨润勇告诉记者,艺术特长加分在素质教育推广初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培训学习变成了为考试而学习,为加分而学习,全国各地考试加分项目呈泛滥之势,这不是一个好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特长加分政策肯定将延续下去,但是必须要做出调整,以符合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长远教育改革目标。
对于艺术特长学习如何摆脱功利化阴影问题,杨润勇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解决,首先是孩子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紧盯着各种考试加分,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个性;第二就是要尽快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状态,改革考试制度,努力推动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