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违法建筑潜规则盛行根在执法不严
作者:盛大林


    ■盛大林
  知名房地产企业保利地产今年初在未取得规划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兴建85栋别墅,在缴纳每栋两万元的罚款后,别墅变为合法建筑,违法成本仅每平方米54元。罚单开出后,保利地产迅速缴纳了罚款,广州市规划局也随后补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据9月12日新华社报道)。
  国家早就明令禁止别墅供地,但广州市的这85栋别墅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建成了,而且最终由违法建筑变成了合法建筑。表面上看,开发商受到了处罚,但其实际上成了赢家。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前不久就有报道称,河南省平顶山市有不少建筑,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只有十几层,却被建成了30多层,违法建筑就在规划部门的眼皮子底下建了起来。等建成之后,规划部门依法给予5%至10%的罚款,违法建筑就合法了,而罚款的数额和违规后获利的数额相差巨大。
  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这是建设开发领域的潜规则,即开发商明知故犯,先把生米做成熟饭,然后就等着处罚;而一些规划部门等也对违建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等建成后一罚了之。开发商获利了,规划部门收到罚款了,甚至不排除个别执法者个人也收到了“红包”,于是皆大欢喜。有人这样做了,他人仿而效之,成功次数一多,逐渐成了惯例,甚至形成了默契。
  在这种所谓的潜规则中,违法的成本显然太低了。可是,这是执法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广州市规划局给予每栋别墅两万元的处罚就是按照5%的标准执行的,处罚似乎是依法作出的,如果说违法成本太低,那也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标准太低了。其实,这完全是对法条的明显误读甚至故意曲解。
  上述法条对违法建筑的处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二是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第一种情况的处罚是“改正+罚款”,第二种情况的处罚是拆除或者“没收+罚款”。也就是说,罚款只是一种辅助性处罚措施,都是以改正或拆除为前提的,绝不能只罚款而不改正或者不拆除。别墅一旦建成是无法改正的,事实上那85栋别墅也没有改正;既然无法改正,那就应该按照第二种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广州市规划局对那85栋别墅的处理,实际上是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的。
  由此可见,所谓违建的潜规则是建立在执法违法的基础之上。如果执法部门都严格执法,违建中的所谓潜规则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违法建筑潜规则盛行根在执法不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