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彤
在日前开始的全国强化麻疹疫苗接种,至今出现了400多例异常,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赵铠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透露的。这个在约5000万接种人群中发生的异常数字,完全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也只有十万分之零点八,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过敏性皮疹。针对这种异常,专家的解释是:任何一个疫苗对于人体来讲都是一种异物,接种后会在少数人中发生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是常见的而且程度很轻的一种异常。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异常的数字很快就被公布出来了,并没有因为之前公众对疫苗的质疑而迟疑。人们发现现在的医疗意外、车祸乃至刑事案件的发生率似乎随着信息交流的加速而高发,这种情况给人们一个不安定的感觉,好像“今不如昔”。事实上,如果从发生比例上和过往的历史相比,恶性案件、负面事件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甚至是下降的,人们的错觉是信息透明带来的,通过网络现在人们确实已经可以坐观天下事了。
与此同时,引起人们这一错觉的还有公众的预期。在越来越优越的生活背景中,人们逐渐减弱了接受负面事件的能力,也增加着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视和珍惜,凡此种种都是人们对 “接种异常反应”、“医疗事故致死”之类数字敏感的原因。其实这是好事,好在人们对生活品质预期的提高,好在信息透明公开,好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如果反之,将不再隐瞒的真实数字视为不能原谅的社会弊端,其实也是一种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观念问题。
一方面,受众应该接受信息发达、信息透明、负面事件再难遮掩这个事实,而且适应这个事实,由此在对事件的评判中逐渐减少过往的经验和观念,相信在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上,我们有瑕不掩瑜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的发布者也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事实真相,相信受众的接受力和判断力。如果这两个方面能配合默契,就会减少数字造假、事实造假等诸多痼疾,而这正是信息透明社会最忌讳的低级错误,因为它导致的不是对一个数字的怀疑,而是对政府公信度、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