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春燕 本报记者 刘文新
重庆市巫山县工商局按照“借助一件商标,搞活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把商标工作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旅游品牌保护,商标兴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17件,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报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巫山县工商局局长袁远华。
对知名景点实行商标保护
袁远华告诉记者,巫山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旅游大县、文化大县”,还有“大昌雪枣”、“巫山庙党”等悠久历史的特色产品和农产品资源。然而,由于巫山是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很低,人们的品牌意识缺乏,这些知名品牌常常遭遇抢注。2007年,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就试图将巫山知名景点“神女峰”抢注。
针对巫山“神女峰”品牌被抢注的事件,巫山县工商局多次到巫山县风景管理局,宣传做好旅游景点商标注册的作用和意义,引起了县风景管理局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财政安排资金对全县知名景点实行全覆盖的商标注册保护。同时,巫山县工商局还通过各种方式,力争县委县政府对商标品牌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积极努力,力促政府出台商标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申请注册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对于申请地理商标、驰名商标的法人分别给予30万、20万的财政补贴。
让农副产品漂洋过海
袁远华介绍说,巫山县纯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麻竹笋等农副产品、天麻、庙党等药材、柑橘等水果种类的一家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工商局多次深入该企业,帮助策划,引导公司通过注册商标提升企业竞争力,从2005年至2006年,该公司先后以“绿根”为名通过国家商标局第5类、31类注册商标,2009年,又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知识产权署注册商标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通道。
编织商标维权网络
袁远华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巫山县工商局就聘请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热心人士担任商标维权监督员和志愿维权律师,时刻关注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全县设立了46个消费者投诉站、维权站,形成强大的商标维权网络。通过群众举报,巫山县工商局顺藤摸瓜,及时查处了假冒本地著名品牌“巫山云”桶装水等一批隐蔽性、流动性大的案件。
巫山县工商局还加强与商标权利人的合作,特别是与知名企业联手进行打假,提高打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9年,经权利人的举报,一举查获了价值5万余元的假冒长城华夏葡萄酒,247双李宁牌运动鞋,500多瓶假劲酒。2010年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查获假冒“康师傅”方便面1000盒;开展市场日常巡查,查获300多块假冒“舒肤佳”香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