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众说纷纭《红楼梦》
作者:孟菁苇 孟刚 王照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旧版宝玉、黛玉对比(图2)
新旧版黛玉对比(图3)
新旧版宝钗对比(图4)
新旧版王熙凤对比(图5)
新旧版史湘云对比(图6)
新旧版探春对比新旧版元春对比(图7)
新版《红楼梦》中雷同的妆束让人物很难区分(图8)
  编者按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自海选角色到正式与观众见面,一直备受争议,风波不断。新版《红楼梦》究竟成败如何?从剧本到演员,从音乐到造型它带给我们何种观感?应该如何看待名著改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部翻拍自中国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红楼梦》而言也是如此,观众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报为此采访了从红学专家到普通观众的各界人士,于新版《红楼梦》播出结束之际制作本期专刊,试图立体呈现一个大众眼中的新版《红楼梦》。
好原作不等于好剧本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经播出,立刻引发各方争议,但结果并未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毁誉参半,而是相对较多的批评、棒喝。究其原因,一是新版红楼从选秀到建组就负面新闻居多;二是成品推出后与观众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观众不买账。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成败?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
好作品不等于就是好剧本
  蔡义江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版红楼梦拍得还是挺认真的,但是,我觉得现在拍《红楼梦》条件还不太够成熟,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国内能够参透《红楼梦》,同时又对影视很内行的人不容易找到。另外,要拍好这样的经典名著,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因为好作品不等于就是好剧本。有些人以为,小说已经写得很好了,把小说的内容搬上荧屏就可以成功,这是两回事”。
  蔡先生认为,小说是用来读的,不一定就适宜用影视来表现,影视剧应该如何表现先要有一个重新构架的问题。比如《红楼梦》的第五回有许多诗词,该怎么表现?再比如《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个人写的,前后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人物的性格方面,前后就完全不同,这些问题应该在电视剧中得到妥善处理,把不统一的地方统一起来,这其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蔡义江强调,剧本是第一位的,应该先有一个好的剧本,然后是好的导演。导演不仅要在影视方面内行,对小说也应该有很透彻的理解,第三才是选演员。但现在程序倒过来了,先海选演员,然后找导演。
  再说剧本,举个例子,《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原著中的“好了歌”是一个道士唱的,但是在新版《红楼梦》中却是一僧一道。实际上在原著中僧、道各司其职,而新版《红楼梦》把僧、道弄在一起,结果和尚没事做,只好跟着道士转悠。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要真正了解《红楼梦》并非一朝一夕。
  纵观全剧,其他方面也存在不足。比如音乐部分恐怕远远比不上1987年版电视剧,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不尽如人意。87版的《红楼梦》一看还可分辨出哪个是黛玉,哪个是宝钗。但新版《红楼梦》没有做到这一点,人物不开口就分辨不出谁是谁,当然也就弄不明白个中的人物关系。新版中的王夫人是由归亚蕾扮演的,归亚蕾是非常有名的演员,但年纪大了些,饰演这个角色不太合适。相比之下,王馥荔饰演的邢夫人还比较恰当。
相比之下越剧版《红楼梦》最成功
  针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成败,蔡先生坦言:“《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故事的主体上有很大不同,前八十回是为了写‘红楼的梦’,红楼就是炫耀富贵,梦就是一场空,其主题是财富破败、华丽成空。后四十回写的是婚姻恋爱的悲剧,因此我们称其为‘良缘梦’,所以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还是挺难的。《红楼梦》剧组的主创人员自称是按一百二十回来写的,但一百二十回本身就存在矛盾,所以我说要先有好剧本才行”。
  在蔡先生看来,87版《红楼梦》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与新版不同,它是尽量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但曹雪芹八十回以后的书丢了,大家又怎么能够知道其原意呢?所以只好根据某些红学家的研究及看法进行重新编写,但这个结果当时也令很多人不满意。比如故意让王熙凤死得很惨,最后拖着她的尸体在雪地里走,诸如此类。尽管87版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好处,它开辟了另外一种故事的结局,同时让《红楼梦》这一经典著作得到了进一步普及。而新版《红楼梦》似乎也是按照一百二十回写的,但处理得不够好。应该说,改编最成功的版本是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到目前为止,越剧版《红楼梦》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超越的。越剧版《红楼梦》是按照后四十回“良缘梦”来修改前八十回的,因此,前八十回的许多重要情节都被删掉了。剧本只是按照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者的关系将前后剧情统一起来,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中国传统小说、戏剧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儿女情长、婚姻恋爱的范本。
  蔡先生坦言,他对所有经典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都不太看好,用他的话说是“信心不够”。对于眼下翻拍热现象,蔡先生直言并不赞成,理由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再就是容易给观众带来不必要的误读和误解。他建议,近年最好不要再翻拍名著,一是浪费资源,二是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准还有待提高,这当中包括编剧、演员,当然也包括观众在内。
  对于当下经典名著所衍生出的影视产品,蔡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只将其作为一种引导还说得过去,但要紧的是必须把原著中的重要元素表现出来,比如,就《红楼梦》而言还应该忠实于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思路,至于后四十回,可以改,但最好要大家承认,或者能够接受。
配乐和造型逊于旧版
■本报记者 孟 刚
  新版《红楼梦》亮相不少卫视后,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一样,迅速成为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从剧情来说,新版比较忠实于原著,与87版可谓打成平手。但是,在配乐、人物造型方面却遭到了强烈的批评。
配乐有创新但有些鲁莽
  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配乐多忧伤、悲凉,忧伤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称作曲家王立平曾前后花了四年半的时间,研究了《红楼梦》中大量人物的唱词,将判词改成唱曲,关注重点角色的命运,如《叹香菱》、《晴雯歌》、《分骨肉》等。其中《葬花吟》是创作最苦的一首,花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写出了王立平对林黛玉的理解——一个弱女子对苍天的叩问。而创作主题曲《枉凝眉》花了一年时间。
  相比旧版,新版《红楼梦》的配乐被指很鬼魅,从第一集开始,背景音乐里不时传出一种飘渺的女声,而且不分场合和地点,那种有气无力的声音配上昆曲的弹奏,总给人一种很诡异的感觉。作曲之一杜薇对此表示,音乐必须为剧情服务,由于李少红的《红楼梦》是阴柔的,所以新版《红楼梦》的音乐除了昆曲的素材外,还有电子音乐、西洋歌剧元素以及其他一些实验性的人声及打击乐等等。这些配乐属于“混搭”,目的就是要达到李少红导演希望的“青春而现代、梦幻而独特”的风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新《红楼梦》在音乐创新方面采用昆曲风格值得肯定,但不应选择这般空灵的音乐,导致剧中这些配乐的效果各不相同,某些方面感到很怪异。例如刘姥姥进贾府,去拜访凤姐时的配乐,显得特别阴森。有些却颇具现代风味,如宝玉挨打那一段,虽然用的是古典乐器,但呈现出的效果却是带有现代风格的敲击乐。有些则算不上是配乐,例如剧中总是有一个女声怪异地喊着“哎呀”声和奸笑,这怪异的“哎呀”特别体现在凤姐使奸计害贾瑞情节上。还有很多配乐是画蛇添足的,例如刘姥姥拜访凤姐,看到丫头们摆设饭菜时的那段音乐,显得空灵恐怖,甚至带点悬疑的感觉,却用来表现在如此平凡的情节上,实属多余。
  这位教授认为,旧版的配乐制作欲达到的效果是回到过去,回到原著本身。而新版则是立足现在,为经典名著添加现代的时髦。新《红楼梦》以“颠覆”为最大特征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对观众接受能力的极大挑战,勇气值得嘉许,但不经深思熟虑、缺乏深厚底蕴支撑的挑战,只能视为鲁莽。
造型难以分清人物角色
  据了解,87版《红楼梦》的服装多达2700多套,什么样的场合配什么样的衣服非常讲究,绣花异常繁复精美,颜色明媚而不艳俗,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同时,演员造型符合人物身份及性格,得到了红学家和民俗学家的一致肯定。化妆方面,几乎所有女演员都把眉毛剃掉了,再画上去,包括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不足之处,只是脸太白、眼圈太黑。
  新版《红楼梦》的美术顾问、人物造型、服装设计由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和老版相比,新版在场景、特效宏大华美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演员的服装却色彩单一,千篇一律宽袖长袍,从头到尾就几件衣服,而且在冬天还穿着单衣。如林黛玉前4集一直穿着同样的衣服,头戴同一朵大花,连手帕都没有。这样的情景让人感到奇怪,而且从该剧拍摄之初,演员的额妆造型就遭到诟病,被戏称为“黄瓜片头”“铜钱头”导致千人一面,不容易区分角色。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就表示:“我觉得新版《红楼梦》里人物的额妆不好看,显得不生活化,更像是舞台妆。演京剧、话剧可以这样夸张,但电视剧不行。此外,本来演员很漂亮,但这样化妆后显得年龄变大了。演员都化这个妆,成了一个模子,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与此相比,旧版《红楼梦》在着重塑造人物、突出个性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较好地贴近了原著,让人很容易分清剧中的人物角色。
对白太忠于原著让观众吃不消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新版《红楼梦》在各地热播,引来无数双挑剔的眼睛在好奇中打量,近日,记者采访发现,新版《红楼梦》太多原著中的原话,观众反映看起来非常吃力。
  早在7月份,由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梦》就在山东电视台影视频道进行了全国首播,让全国的“红迷”们饱享一顿期待已久的大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电视观众对期待已久的大餐并不太买账,反而感觉新版《红楼梦》中太多的原著对白,让观众看起来很吃力。
  退休教师刘女士是个《红楼梦》迷,年轻时看过不止一遍《红楼梦》小说,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曾一度让她茶饭不思。新版《红楼梦》开播后,刘女士更是一集没落地看过。跟记者谈起新版《红楼梦》时,刘女士表示,自己对《红楼梦》各章节故事情节都比较熟悉,新版《红楼梦》确实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可是原著中“原汁原味”的对话却让她感觉很别扭。在黛玉和宝钗谈论起宝玉时,就有这样的对白:“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这些话,若读者静心读书时,感觉很文雅,很有嚼头,但是通过电视语言表达出来,就感觉很别扭,很难让观众理解了。
  济南观众洪先生表示,看新版《红楼梦》,简直就像在听电子书,呆板的旁白,让人有点受不了。本来很简单的剧情,观众一看就能明白,可是时不时地总有一个男中音在读旁白,几乎是照着原著在读书,让人几乎没心思看电视画面,感觉电视画面反而成了多余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不少看过新版《红楼梦》的电视观众也有同感。有的电视观众表示,看这样的电视剧,不如去听说书。而忽闪忽闪的快镜头,则很像凶杀、恐怖片中的场景,更容易让人想起《聊斋》中的一些神出鬼没的场景,被网友戏称为太“聊斋”了。
演员表现难如人意
■本报记者 孟 刚
  黛玉肥、秦可卿像蜘蛛精、贾母的眼神似老巫婆、黛玉吐水没有涵养……近日,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在几个卫视刚播完,不少观众就表示,与旧版电视剧相比,尽管新版为尊重原著将“宝黛钗”的年龄细分由适龄演员扮演,但演员的形象不当与演技不佳问题是一道硬伤,这直接导致了一些演员的表现实在不能令观众感到满意。
不少演员形象不当
  三年前,陈晓旭的突然离世好似轻轻拨动了观众心中沉默已久的那根弦。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用了“林妹妹香消玉殒”作为新闻标题,别无它词,只因太过贴切。去问二十多年前的那批观众,他们最爱《红楼梦》里的谁?十有八九都会说出宝黛二人,可见欧阳奋强与陈晓旭的深入人心。当然,旧版《红楼梦》在选角上的成功上不仅限于这一对金童玉女,其中尤以邓婕饰演的王熙凤赞誉最多。20多年后的今天,李少红也不得不承认,在她的心目中,邓婕仍然是王熙凤的最佳人选。
  不少观众认为,新版《红楼梦》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躯壳,没有动人的灵魂。而造成这种“败笔”首先是在演员选择上“乱点名册”。致使那些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徜徉的人物,在这个版本里呈现出一种名号与个体对不上的“集体错乱”,像是来了一群假冒者,让观众备感荒谬。
  对于新红楼的角色人选,一些红学专家也很有意见:首先是两位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乍看之下,林黛玉的扮相其实不算差,脸盘子也不算大,不过站在瘦削的薛宝钗(不论是少年版还是白冰扮演的成年版)前面,林黛玉却显得相当胖。肥黛玉、瘦宝钗的反差,让人感觉别扭。其次是贾母和刘姥姥也是肥瘦的争议,乡村出身的刘姥姥比贾母还要富态,让观众接受不了。还有演员年龄的争议,归亚蕾扮演的王夫人,比薛姨妈、邢夫人等老很多。至于秦可卿和王熙凤两角,也让人觉得不恰当,唐一菲扮演的秦可卿高调而张扬,而姚笛扮演的王熙凤反而气场不足。
一些主角演技一般
除了演员形象不符合外,不少演员的演技也很一般。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例如在前几集中出场的贾珍,是贾家的族长,他为人精明,行为上向来颇有贵族之长的风范。然而,新《红楼梦》中的贾珍却形象猥琐,在行为举止上看不出贵族该有的仪态。剧中有场戏,贾珍对尤氏提及“世交”冯紫英,言道“我跟冯紫英好!”——贾珍说此话时,特别强调了他与冯紫英好的炫耀口吻,这是非常不合身份的。这位专家表示:“这个演员对人物理解有问题,但演员演成这样,已经不单单是演员的问题了”。
  再如王熙凤一角,姚笛演得太造作。姚笛应该是老演员了。可她出演王熙凤这个角色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曹雪芹这样形容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粉面含春”是说她有一种不露自威的气势,“笑先闻”则是说她性格开朗泼辣,柔弱中衬托出威仪,这也符合王熙凤女中强人的特征。而姚笛饰演的凤姐在很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她在刻意的装凶扮狠,表演的痕迹显露太甚。单单是林黛玉出场那幕,姚笛只会嘻嘻哈哈虚笑,没有气场,根本演不出王熙凤张扬跋扈以及圆滑世故的一面。
  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林黛玉一角,饰演者蒋梦婕的柔弱实在装得让人不大舒服,与贾宝玉首次见面那场戏,说话有声无力,再者,“背书”也背得很差,台词对白往往念得断断续续。此外,已小有名气的唐一菲饰演的秦可卿,并没有演出秦可卿的内秀,而眼神妖媚倒像风尘女子。
  据悉,为了拍摄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从全国各地反复挑选出来的演员(不包括临时演员)达120余人,且经过多次培训和一年半的艺术实践。而为了更好地磨合,包括导演、编剧在内的《红楼梦》剧组全部人员都与入选的演员吃住在一起。所有学员人手一册原著《红楼梦》,时时研读,早饭后更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学习。而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红学家在给新版《红楼梦》演员们上课时,基本没有主创人员露过面,而红学家在给87版的《红楼梦》演职员讲课时,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其实,李少红从胡玫手中接下这摊子,就深知这帮选秀新人先天不足的严重程度,对于这帮年轻演员演到这样的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众说纷纭《红楼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