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警惕以翻拍的名义颠覆真正的传统
作者:胡军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最近一段时间,以新版《红楼梦》为代表的翻拍热,在中国的影视剧市场异军突起,从翻拍红色经典到翻拍古典名著,影视界一时兴起了翻拍的热潮。
  根据广电总局的一项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在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5月份发布的 《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可以得知,2009年获得发行许可的国产电视剧共有402部、12910集。也就是说,今年翻拍的电视剧将多达200部、6000集左右的规模。
  “很多的翻拍剧让人看了大失所望,所有的翻拍剧都标榜自己尊重原著,真的是这样吗?看过以后就知道,所谓的尊重原著就是像新《红楼梦》这样,一群对《红楼梦》缺乏理解的年轻演员装作很入戏的样子,冲着镜头生搬硬套地背诵一些现代人很难听懂的小说对白。这不是对原剧的尊重,而是一种对传统的文化颠覆,”对于眼下正在热播的新版 《红楼梦》,声称至少已经反复阅读过《红楼梦》不下20遍的北京观众张女士,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调查发现,近年来,从红色经典到金庸的系列作品,从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再到新《三国》、新《西游》,没有一部经典翻拍剧不被观众诟病。反观国外,重拍并不热络,而是更倾向于拍“电影连续剧”,其创造性远远大于中国的影视导演。比如著名的 《碟中谍》、《X战警》、《星球大战》、《蜘蛛侠》等经典大片,冒“狗尾续貂”之嫌不断创新情节,通过拍续集渐成系列,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相比而言,国内影视界热衷于名著旧剧一翻再翻似乎显示出创造力的羸弱。
  “这么多的翻拍说明什么呢?第一,影视界从选材到发行,已经被单纯追求利润的思路所把控,短、平、快的挣钱模式注定这个行业只会热衷翻拍;第二,国内缺乏真正的创造力、缺乏真正优秀的剧本,即使真的优秀也未必能获得投资商的认可;第三,影视剧编剧、导演、演员等一系列创作者被太深厚的功利意识所左右,缺少很多基本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大多是换汤不换药,捧出几个新演员而已,在艺术创新上乏善可陈。”对于翻拍现象,从事影视剧发行近20年的业内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大多数的电视剧,尤其是翻拍的,从立项开始,无论投资方也好,创作者也好,奔的都是名利而不是艺术本身,表现出来一般都是先宣传造势,吸引眼球,像新《红楼梦》这样搞轰轰烈烈的全国选秀一样,都是在运作商业,而不是真正追求艺术创造。可以这么说,很多翻拍,拍来拍去的结果就是扭曲传统文化,以所谓的创新颠覆传统,捧杀传统文化经典。”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以翻拍的名义颠覆真正的传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