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与会代表参观汽车职业教育成果
■本报记者 张 震/文 郝 军/摄
10月11日,“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100多所职业院校,80多家汽车行业企业,20家协会、学会、联合会的500多名代表共同就推进汽车行业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话题展开讨论。
高校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本科及高职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3%和83.7%,不仅专业对口率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且月薪也较高,而愿意为这些毕业生提供较高月薪的企业,主要是外企及国企。这些毕业生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下,能够有如此良好的就业前景,主要得益于汽车行业与高等院校开展的联合办学。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急需庞大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人才。这种对接对话,必将促进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汽车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职业教育所需的汽车教具也需要很高的科技含量和昂贵的资金投入,如果单靠高校投入是难以达到的。”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晨介绍说,“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多年前就与各地教委合作开展了技术教育计划,在人才、物力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联合办学。”
据悉,已经有汽车企业自1994年起,便与烟台职业学院等国内30多所高校开展了技术教育课程项目,“项目由汽车企业无偿地向学校提供教学用车及用品,对教师进行最新技术理论及实际操作培训,帮助学院建立与现代汽车工业发展同步的汽车教育体系,与校方联合研发新产品,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定向培养学生。”杨晨解释说,“这种校企对接合作、产学一体的联合办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管理方式及文化,并对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有了深入认识,避免了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要求的弊病。”
该活动作为本年度教育部与汽车行业联合开展的唯一官方活动,由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以“合作 对接 共赢”为主题,旨在推进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深度对接,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大力培养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