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照重
近日,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以及山东17市的622个非遗项目,共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项目505个,签约投资总额达432亿元。博览会上,不少与会传承人表示,只有产销对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代代传承。
龙山黑陶,是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黑陶制作工艺传承人刘德功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制作出来的黑陶制品卖不出去,黑陶制作工艺曾险些失传。国家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挽救了黑陶。但若想传承久远,还得靠黑陶自己“造血”,做出适应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刘德功的一句话,说出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心声。青岛王哥庄大馒头传承人刘竹莲现场制作的老虎、燕子、元宝、富贵鱼等品种繁多的大馒头别具特色,吸引了参观者纷纷购买留念。刘竹莲表示:“我们当地逢年过节都要做这种大馒头,原来作为走亲访友的一份特色礼,只是感觉和平常老百姓家里吃的大饽饽有点不一样,并不产生什么经济效益。最近这几年,逢年过节,我们组织村里的妇女大规模地制作生产,配上精美的包装,不少酒店和超市主动上门订货了,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种制作工艺得到了传承。
剪纸,是中国流传较广、较古老的民间艺术,据了解,过去剪纸作品一直都是剪好贴在窗户上的,虽然美不胜收,但观赏方式却受到受限。78岁的浙江省浦江剪纸艺人吴善增,是国家级剪纸艺术传承人,他创造性地将剪纸作品装裱到一幅幅书卷上,每幅卖到了300元,就是手中的这把剪刀,为自己和老伴“剪”出了一幢房子。
记者了解到,吴善增小时候跟母亲学习剪纸,在文化部门工作了30多年直到退休,剪纸几乎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全部。吴善增告诉记者:“去年在杭州市28个居民社区分别开办了剪纸培训班,每次开课都能吸引四五十人听课,看来喜欢剪纸艺术的人还不少,只要路子走得对,将剪纸艺术传承发扬不是问题”。福建省的建盏天目瓷传承人孙建兴也表示,他们将已失传800多年的一种古老陶瓷制作工艺重现于世,制成的瓷碗艺术品大部分卖到了日本,多数产品售价都折合人民币在万元以上。山东日照的提线狮子传承人杨淑学表示,当地舞狮寓意辟邪、保平安,就冲这一点,一位美国朋友曾希望能用8000美元购买他表演节目中使用过的“狮子”。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表示,只有不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将其保护好,只有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和产品销路问题,这些项目才会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生产性保护,应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