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刚
在我国,长期以来多是作家与出版社直接打交道。这种单一模式已形成多年,并且为许多作家与出版社所习惯。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出版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发行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版稿与稿酬的市场化运作,版权事务上的复杂性以及文化传播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传统出版模式中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名作家遭遇抢稿 左右为难
作家一部好的作品创作完成后,遭遇众出版社争夺已是常事。名作家贾平凹完成长篇新作《病相报告》后,据说全国有十多家出版社闻讯赶赴西安抢稿。贾平凹亲自上阵,与各个出版社组稿编辑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出版条件的谈判,最后,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此事让贾平凹有点招架不住,休息好几天才恢复过来。像贾平凹这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目前在国内有相当一批,如余秋雨、陆天明、海岩、王安忆、池莉、莫言、王朔、余华、皮皮等等。他们只要写出新作品,总是会引来一大批出版社前来抢稿。而这些作家选择出版社,洽谈出版合同,基本上都是自己亲自出面,往往合同谈定,作家也因此搞得疲惫不堪。一些作家本来就对出版事宜懵懵懂懂,常被出版社牵着转。更令作家们为难的是,许多出版社的组稿编辑都是他们多年的朋友,作品给这家出版社就会得罪那家出版社。于是,作家在合同条款洽谈上任出版商“摆布”,默认一些不平等条款;在供稿上则采用“平衡”策略,这部新作这次给了这家出版社,那部作品下次就给另外一家出版社,很难为不同的作品选择合适的出版商。
拖欠版税成常态
作家遭遇的问题主要是稿酬、版税难到位,版权没保障。两位不愿披露姓名的文学编辑兼文学批评家,曾与“布老虎”有长期合作关系,他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场合证实:“在郭敬明和“布老虎”一起火速蹿升的时候,布老虎”拖欠郭敬明稿费近200万元。那些跟‘布老虎’合作过的作家,你只要挨个电话去问,10个有9个有被‘布老虎’拖欠的陈年旧账。”其中一位批评家说,“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冬之卷》选载了作家苏童、王安忆、铁凝、迟子健、刘庆邦的中篇小说,承诺给作家的版税是10%。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少年的月夜》被收入书中,但他没有收到稿费。刘庆邦2005年1月1日出版的短篇小说《红围巾》也没有拿到稿费。李锐曾在一家书店里买到一本《情劫——当代中国情爱小说大系》。这是一部没有获作家授权的黑书,其中牵扯被盗版侵权的作家有:李锐、王安忆、莫言、梁晓声、李杭育等14人。李锐历经数月和各位作家联系、签名,集体向国家出版总署版权局提出控告,最后得到该出版社按照每千字120元的惩罚性赔偿。小说《大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作者庄旭清总没见稿费的动静,去出版社追问,得到的答复是年底和书一块儿结算。到年底,还是什么也没见着。以前出版社直接与作家谈书出书,拖欠作家版税是个别的,现在则是普遍的了。更为无奈的是,如果出版社有了一笔欠债,出版社就把作家拴住了:你必须给我再写,否则你的钱就拿不到手。
经纪人尚需理解与支持
此前,我国新闻出版部门以及作协曾设过作家经纪机构,但多数作家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出版运作模式,这些经纪单位均因此中途夭折。曾有媒体采访过某知名作家,问他是否需要经纪人,对方困惑地问道:“经纪人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吗?”显然,对于大部分作家来说,作家经纪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作经纪人缺少应有的理解与支持。曾打造出《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策划人沈浩波认为,作家经纪人没什么前途,“名作家不需要经纪人,一般的作家你费那么大劲为他选题、策划、包装,但真正一年能卖出20万册书的作家又有几个,那么你的利润点在哪里?”有很多经纪人感受最深的是有少数出版社对这个新职业角色的犹疑和排挤,他们宁愿绕过经纪人和作者谈判,尤其是新作者。在行业链条中,最大的利益分割者是出版物零售商,出版社则不愿意再和经纪人分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