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电
影、电视剧互拍双获丰收。图为电视剧《手机》剧照
当下的电视荧屏热闹非常,各种翻拍剧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从中央台到各省卫视台,再到各地方频道,翻拍剧应接不暇。名著、偶像剧、电影翻拍电视剧、电视剧翻拍电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10年3月至今,在全国各大影视基地拍摄的翻拍剧已经超过100部,这意味着未来两年的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上将被数千集的翻拍剧霸占。翻拍之风已经成了一股潮流。那么,翻拍为何成了当今影视屏幕的“香饽饽”?
现象:影视作品翻拍成潮流
金庸古龙武侠剧、海岩剧、琼瑶剧等历来都是影视剧翻拍的首选,这些剧中的青春情感、完美偶像、行侠仗义被“拍了又拍”,重复演绎成了“家常菜”。
另一股翻拍热则是:同题材同名字的电影和电视剧互相翻拍,电影火了,就拉长故事拍成电视剧;电视剧受欢迎,就趁热打铁拍成电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冯小刚2003年贺岁档电影《手机》的电视剧版今年5月播出后名利双收。
还有一股翻拍热是:打造境外经典影视剧作品的国内版。比如,湖南卫视宣称打造中国版的《蓝色生死恋》为国际时尚励志剧等,拿来主义一路高歌猛进。
市场:翻拍成为收视率的可靠保证
有电视剧播出方人士分析,翻拍剧本身就有一定观众基础,翻拍后融入新元素后又能吸引新观众,较容易承受高风险,电视台也愿意买翻拍剧。
有业内人士指出,像《杜拉拉升职记》、《手机》等影视剧互相翻拍之所以这么流行,完全是市场的一种调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对制作方而言,不仅在作品未出炉之时就借助原创的影响力先行造势,节约了大量营销、宣传成本,还在商业上为资金回笼增加了保险系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和导演认识到,光靠电影票房利润太少,加上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有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制片方和导演手中却缺少优秀的原创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将两个市场优势互补不失为两全之举。
对此,国内知名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就认为,今年电影和电视剧的互动会非常大,因为这样一来营销就完全不存在问题。比如《唐山大地震》,趁电影余热未过,电视剧版正好借着电影的势头再热一把,不仅卖剧不成问题,收视率也能保证,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借东风。
媒介营销人员李先生表示,翻拍热门电影对电视剧拍摄而言,简直可谓一本万利,节约了成本,光道具就能省不少钱,再加上营销上几乎零成本投入,能坐收渔翁之利。
剧本:原创不足导致翻拍盛行
当下,无论电视荧屏还是电影银幕上都是好剧贫乏。面对来势汹汹的翻拍热,翻拍似乎成了影视剧制作方通吃不同收视群的灵丹妙药。
有观众感慨:“与其频繁向经典剧借光,为什么不多花心思,让今天的原创作品成为明日的经典呢?”对此,研究电视剧的青年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国涛认为,这首先与剧本有关。影视剧本的来源渠道,一个是名著改编,一个是原创剧本。当下,好的剧本太少了,可选择的余地又小。当下中国的影视剧市场上,现实题材的禁忌太多。重大历史题材的要上报,只剩下戏说古装剧和天马行空的武侠剧。
众所周知,好的剧本是影视剧成功的基础。青年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俞露博士表示:“剧本对于整部剧作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当下年轻编剧的表现平台非常有限,资金、经验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编剧的力量薄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好剧本缺乏。
前景:翻拍也要注意创新
影视剧的翻拍或者说重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张国涛博士认为,纵看这些年的翻拍剧,比如一部小说多拍,是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已经是大众文化的经典,而经典是具有超越时间性的。“翻拍与时间无关,是一个艺术性问题,什么时候去演绎都具有可能性,但拍不拍要看市场。”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秦俊香教授则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名著原作的品牌效应所致。对经典来说,观众有一种期待视野。
事实上,经典影视作品的翻拍近年来从未停止过,在资源浪费、翻拍不如重播、经典不怕重拍等正反各方面的一片争议声中,每一部翻拍剧仍然使出浑身解数,不知疲倦地前赴后继进行你追我赶“拍了又拍”。
对此,秦俊香教授表示,翻拍剧满足了不同收视群体的期待视野,一些翻拍剧在叙事结构、视听语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凡事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纵观这些年的翻拍剧,在思想和艺术的创新上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翻拍是要有创新的。要以当代性的解读,以当代意识去关注原作,做当代性阐释。”秦俊香教授还指出,那种标新立异、无深度、违背经典的所谓创新是不可取的。 (韩 杰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