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通胀阴影下中国车市依然向好
作者:李永钧


    ■李永钧
  当前,通胀来势汹汹,已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与敏感的问题。11月10日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国家统计局紧接着公布了10月份的经济数据,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高达4.4%,再创年内新高。这已是连续几个月在上涨,早已超出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CPI控制在3%左右的警戒线。
  九月份以后,各种生活物资的价格出现加速上涨的态势,人们对通胀的心理压力普遍开始增加,并且日益加重了。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对于汽车这样没有任何保值功能的商品来说,一旦物价继续上涨,各种税赋开支与养车的费用也将随之全面上扬,车辆拥有者的负担,也将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呈水涨船高的态势。
  在通胀压力下,老百姓会压缩开支,除了必需品外,一般不会像平时那样大手大脚消费,对于像汽车这样需要大量支出的奢侈消费品,更会慎之又慎。正是这样的市场现状,可能会抑制消费者此前高涨的购车热情。通胀对车市的影响不仅直接而且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
  最重要的是,车主需要考虑的不只是购车的一次支出,而是关乎日后养车、修车甚至停车等一系列费用过高的问题。而这些费用也随着通胀而水涨船高,成为众多准车主晋升为车主的最大阻碍。
  对于车企而言,通胀本身将导致钢材、铜、铝、塑料等汽车制造材料价格上升,从而使企业不论是生产、采购还是融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涵盖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成本增加的趋势。如今年进口天然橡胶(包括胶乳)的售价差不多提升了一倍,使得轮胎等随之涨价。今年,国内轮胎已有三次调价。10月,国际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再次宣布提价。除橡胶外,包括钢铁、钢板等在内的重要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在涨价中。
  更令车企负责人坐立不安的是,在各类成本上涨的同时,汽车价格仍然在跌。而大多数消费者依然认为:车价还有降低的空间。但对车企来说就形成了两难,一方面是必须极力平息成本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很难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随着通胀预期不断加大,各种关于央行将再次加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旦加息,将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并加大汽车企业的资金缺口,最终影响汽车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汽车业这种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言,将成为难以承受的打击。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不足的大背景下,由于物价上涨降低了购买力,车市持币待购气氛将渐浓。业内人士预期,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汽车业或许很难走出这个成本增加同时却必须降低价格的怪圈。
  库存增加,降价促销,一直笼罩着今年的国内车市,而现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涨价,埋下车市通胀隐患。兼具国内历练和国际经验的前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内车市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厂家力图通过新车型引入,提高市场售价。
  范安德的话,或许正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国内车市很有可能迎来通缩与通胀并存的局面。即汽车销量减缓增长时,汽车价格却可能不断提高。目前的基本情况是,降价促销等依旧存在,但又面临因原材料零部件价格提升,而导致整车成本提高的困局。
  然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受通胀压力影响,汽车制造成本提高将成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意味着车价一定将涨,制造成本提高并不会带动车市整体提价。目前同一类型和档次的车型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的选择也很多,市场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汽车价格逐步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汽车不断降价,厂商如果轻言涨价,就会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如果车价越来越贵,买车人越来越少,这样的市场难免会萧条,那才是真正可悲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通胀阴影下中国车市依然向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