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1“教改元年”热盼教育回归常态
作者:胡军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时间走过2010,这一年,是中国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太多值得关注的事情,或是国家、或是集体、或是具体的个人,都在用不同的实践和言论影响中国教育的进程,他们最终都共同指向一点——进步和希望。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启动的第一年,翘首关注的人们热切把其称为“教改元年”。在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即将于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提交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地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教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冀。目前,最为普遍的希冀就是让教育回归其本来面目,正本清源。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让学生回归学生,让老师回归老师,让教育回归常态,所谓的常态就是不让我们整天今天一个口号,明天一个口号,都是大而化之的东西,其实教育本来就是那么一点点事情,做好就很好了。”
  大概10年前,“教育产业化”的风潮一度十分盛行,如今,“教育产业化”已成过眼云烟。然而,在这一口号的刺激下,教育经历了一场异常的喧嚣:民办培训机构混乱不堪;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英语班等无情地吞噬少年儿童的烂漫童真;就业难背后是无数失望和无助的家庭;赞助费、捐资费等等依然在以各种名目或明或暗的存在着……可喜的是,在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产业化”这一令众多国人困惑的字眼已经不见踪影。
  2010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立了由部长负责的领导机构,研究改革的规划和重大政策;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审议委员会,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审核把关;明确提出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把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创新人才培养摆在教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
  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等10项专项改革试点,探索教改“深水区”。
  如箭在弦的教育深化改革能否尽快结束乱象,顺利走出困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已是民生重托。全国人民都在期盼。
  对于2011年教育改革的发展前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程方平主任表示:“我觉得在未来,我们主要是把握一个大的方向,关键是做好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自己的事情,把每一个自己做好,就是为执行《教育规划纲要》,为国家的教育和发展做贡献。”
  作为消费领域的最为专业的权威媒体,《中国消费者报》也将不负全国消费者的重托,在原有一个版的基础上再每周增加一个版面,两块“教育培训”版将以更为犀利的笔触直面教育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在教育领域的消费权益,加强教育领域的消费教育与引导,为教育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教育培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11“教改元年”热盼教育回归常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