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作者:孟刚


    ■本报记者 孟 刚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重大项目“申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公众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地位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据悉,这是国家文物局继2008年和2009年之后,就不同层级城市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愿与状况”进行的第三次调研。
  对文化遗产保护地位认识远不及环境保护
  据了解,本次调查通过对全国城市的多段随机抽样,最终选取了吉林、江西、重庆、辽宁、内蒙古、广东、浙江、陕西、河南和北京10个省区市的10个城市,共完成1634个调查样本。调查内容包括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掌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公众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评价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专题研究等。
  调查发现,除了对文化遗产保护自身意义有了一定的认知,公众对其带来的如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地方文化氛围、丰富居民生活、提升政府形象、增加就业机会等连带效应也加以肯定;尤其是对旅游业的推动,得到了58.3%公众的肯定。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还是不足。在公众心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远远不及环境保护,认同比例为17.1%:57.6%。
  今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众多热点事件使得相关认知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同为入选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曹操墓”有近八成受访者表示知晓,而紧随其后的陕西西汉帝陵的认知率还不到其一半。“可见,公众对于颇具争议的热点事件认知率较高,但是对于大多数考古发现和热点事件仍处于低认知率阶段。”
  此次调查的负责人介绍说,公众对文化遗产概念的认知仍然不强,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遗产等同于名胜古迹;仅有一成受访者知道我国正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认知率甚至低于去年的15.6%;三成人知道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比2009年低2.9%。
  调查显示,公众基本能做到主动爱护文化遗产,其中以参观博物馆为最重要的主动参与方式,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去过博物馆。有一半左右的公众能够做到不在文物上乱写乱画乱刻并且不攀登踩踏文物,但主动去学习并宣传文物知识、参加相关活动、协助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比例仍不高。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更趋主动
  通过2010年和2009年调查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公众逐渐学会使用法律和舆论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并且参与保护的主动性增强。公众对《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认知率比2009年提高了21%。当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时,公众比过去更懂得利用相关法律规定。“对比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态度悄悄发生变化。”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看到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时,公众不采取行动的消极态度从2009的20.7%下降到今年的10.6%。公众也逐渐学会借助舆论的力量来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2008年,公众对文化遗产破坏行为会采取拍照存档,以舆论力量谴责的比例是10.8%,这一比例今年已提高到20.7%。
  调查还发现,仅一成公众表示近两年本地举办过与考古相关的讲座或活动,而参与过此类活动的人更少。调查还发现,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未来主力军,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较高,特别是“90后”青少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更为认可,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群体对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所做的工作也比其他群体多,他们对文化遗产概念、“文化遗产日”的认知度更高。当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时,他们更愿意挺身而出。
  根据调查,公众认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不好的五个方面依次为:文物市场管理,打击盗窃、盗掘、文物犯罪,在旧城改造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打击文物走私和信息公开。公众认为,打击盗窃、盗掘文物犯罪,文物知识及法律宣传,文物市场管理等方面是目前亟须改进的。
为公众参与保护搭建平台
  调查报告负责人表示,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必须有公众的参与,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创新宣传手段,为公众提供提高认知率和参与率的有力平台。
  报告建议,可以通过各种接近生活、趣味性强、易于为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影视剧作品、书籍等,更好地让公众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文物部门可以借助当前发生的文化遗产热点事件,加强引导,更好地告知公众如何去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制作趣味性强的动漫视频或者公益广告,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向公众传达各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在传播渠道上,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新型媒体和社区宣传平台,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走到公众当中去,拉近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报告呼吁,有关部门要做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要做到城市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文化遗产,避免其遭受各种自然损害和人为破坏,每年国家都在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但是从目前保护的现状来看,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同时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吸收社会、企业力量参与其中。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