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雪骐
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电话卡……在如今的卡消费时代,下至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能成为持卡一族。岁末年初,更是消费卡满天飞。但是,当这些塑料卡失去功效后,往往被人们随手丢弃,而这却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笔者曾经把手中的各类无效卡片积存起来,结果发现,一年下来那也是厚厚的一摞。笔者尝试着询问它们的“发出地”——商场、书报亭等是否回收,但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卡里没有押金,您直接扔垃圾箱就行。”
笔者还了解到,一些商业经营机构对于废弃卡的处理方式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某商场每年回收会员卡3万张、消费卡十几万张,他们通常只是将其当做垃圾倒掉。而且像这样处理废弃卡的商家还不在少数。
专家告诉笔者,现在大部分消费卡是用PVC硬塑料制成的,比较硬挺,印刷图案精美,成本不高。但随意丢弃的无效卡对环境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废旧电池,因为它是由不易降解材料制成的,被埋入地下,会使土壤板结,30年仍不可分解,和普通垃圾一起燃烧则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笔者在北京一些专业生产PVC卡的企业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公司进行调查了解,经营管理人员皆明确表示,这类卡完全能再利用,目前回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一般塑料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太大差异。废弃卡可以压缩、溶解,之后可制成任何类型的塑料制品。但问题是,包括卡类回收在内的垃圾分类回收在我国许多城市尚属薄弱环节,同时,还有不少人不懂得废弃卡回收利用知识,觉得它既不是纸也不是纯塑料,认为其无法回收利用,因此废品回收部门大多不收购此类物品,商家和消费者也大多未曾尝试过将其卖给废品回收部门。
对此,有环保部门建议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人们走出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有能力处理废弃卡的企业应加强与废品回收部门的沟通,通过废品回收部门将废弃卡回收进来,交由企业处理再利用,这样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而在那些不具备回收利用废弃卡条件的城市,环保、城建等部门则可设置专门的废弃卡回收点,将消费者手中的废弃卡收集起来,交付供热公司、发电厂、钢铁厂等单位予以焚烧,使之转化为能量,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但是笔者认为,一张小小卡片的处理方式,其实折射出的是我国垃圾分类系统不够完善、不够健全。仅仅针对卡片回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政府出面,多方入手推行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打造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了解,为鼓励垃圾分类,日前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下发了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奖励细则》,规定从今年起北京将首次设立生活垃圾分类贡献奖和生活垃圾零废弃贡献奖两个奖项。对在垃圾分类中作出贡献的对象实施物质奖励,奖励对象为区县政府、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社会单位和个人。其中,个人最高奖励500元,每年评选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