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胶南市工商局通过实施“四进”工程,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庄奎太 本报记者 贾 君
“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咱可不能自认倒霉,打12315电话就能维权。”这是山东省胶南市农村消费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东省胶南市工商局通过实施法规宣传进农村、巡查执法进农村、受理调解申诉进农村、维权便民服务进农村的“四进”工程,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有力助推当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先后获得“山东省工商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6项涉农荣誉称号。
发挥12315快速处置优势
据胶南市工商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紧紧依托12315申诉举报系统,开辟了“涉农申诉绿色通道”,融入农村、服务农民。该局先是以12315申诉举报中心为平台,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突出“维权助农”这一重点,切实发挥12315快速处置优势,着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做文章。同时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申诉举报网络,畅通维权服务渠道,构建零距离维权格局,及时受理群众申诉举报,快速分流案件线索,并承诺受理申诉举报后,执法人员“城区10分钟,镇村30分钟”内到达现场。
此外,该局充分发挥“一会两站”的作用,以工商所和村党支部、村民自治委员会为载体,在全市设立了956个消费者申诉站和12315联络站,及时处理农资消费申诉举报。结合每年开展的“3·15”纪念活动,设立流动消费者申诉点,组织执法人员到农村大集和田间地头,现场受理农民的申诉,调解消费纠纷。该局还自主研发了以电子地图为核心内容的电子网格动态化监管GTS平台系统,把全市956个申诉站和联络站在电子地图中一一标注,遇有农民申诉,工商人员可通过电子地图,快速查阅离申诉地较近的申诉站相关信息,及时告知申诉人,大大提高了服务效能。
确定防打结合工作思路
据了解,针对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现状,胶南市工商局转变工作方式,一改过去以打为主的监管模式,确定了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工作思路。该局在工作中结合“一会两站”的建设,定期开办“维权课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工商所宣传栏等媒介发布农资消费警示,尤其在春耕秋播农资需求量大的时节,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开设“红盾维权助农”专题栏目,提醒农民购买农资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将如何识别假劣农资和化肥抽检结果编成便民小册子,分发到农民手中,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资。“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胶南市工商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工商机关还积极发动维权联络员收集损害农民利益的信息,并及时报告辖区工商所,以便工商机关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胶南市工商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事例。2010年7月下旬,该局执法人员根据维权联络员的举报,在一农资经销点查获一批假冒农药。当时正值农药使用高峰期,为使广大农民不错过农作物用药时机,该局一方面责令经销点立即停止销售并就地封存未售涉假农药,限期召回已售未用的农药;另一方面,协助经销点从正规厂家调集300余箱优质农药,给农民无偿兑换,这样既不耽误用药时机,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民因购买使用涉假农药而造成的损失。
积极推行信用监管模式
胶南市工商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为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该局积极推行信用监管模式,不断规范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升农资经营者的诚信度,确保广大农民放心购买农资。
首先是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该局抓住对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换照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资经营单位主体资格进行把关、审查,并严格审批农资经营网点,进一步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对辖区内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农资经营主体,按照“两账、两票、一书、一卡”的要求,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行为,定期开展质量抽检,做到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惩处,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同时积极推行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资经营主渠道的畅通,积极鼓励农资经营龙头企业——胶南市绿洲农资公司实施连锁经营,实现统一供货、统一配送。目前,该公司在全市已发展农资连锁店163家。
其次是实施分层分类监管,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该局把辖区301家农资经营主体按照信用等级分成ABC三级,A级142家,B级153家,C级6家。同时,将三级农资经营主体按照信用度不同,在研发的电子地图中标注,以便执法人员合理安排巡查时间,确保监管到位。对连续两次被申诉的农资经营单位给予警示,列为红牌重点监控企业;发现经营行为中存在隐患的,对其进行相关提示,列为黄牌警示企业,责令限期改进;对有轻微违法经营行为的,在实施经济处罚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
建立执法联动联防机制
要确保农资市场消费安全,仅靠工商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日常工作中,胶南市工商局定期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农资市场整顿进展情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以协调为先导,以部门联动为主要形式的执法联动联防机制,形成农资市场整治合力。
胶南市工商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2010年10月,该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某公司仓库内,有人在夜间用国产化肥“倒袋”冒充进口化肥销售。工商机关迅速与当地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共同组成执法小组对举报地点进行严密布控,经过3天的蹲守,一举端掉了该造假窝点。
针对农资制假行为往往发生在两地交界、地处偏远的新情况,胶南市工商局还加强与周边地区工商机关的协作,主动与该省日照、高密等周边地区的工商机关建立协同打假机制,做到互通案源、案情,共同打击跨区域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2010年8月,该局在高密市工商局的支持下,查处了一起跨多个乡镇,涉及多家单位和个人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大案。
同时,该局还通过采取巡查式、地毯式、拉网式检查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督检查力度。2010年,该局共对150余个品种的农资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查扣不合格化肥290余吨,假冒、劣质农药70吨,假种子3200余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