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近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的联组会议上说,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生给药的方法加起来不下十几种,但是口服、肌肉注射和输液却是医生最常选用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如此爱输液?“得病了就要马上输液,好得快”的观点为何会深入人心?北京朝阳医院沈雁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人对于输液情有独钟,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一是认为输液见效快。临床上,不少人认为这种方法是最快最有效的,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并不少见,甚至很多人认为“排了那么长时间的队,不输液不划算。”二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自保。输液是三种常见的给药方式中最直接的,而且抗生素使用能让医生在大范围内不犯错误,所以有时医生为了保护自己,难免在一开始就给病人开抗生素,让病人先输液再说。三是患者已经耐药,不得不输。四是部分医务人员为了经济指标,过度使用抗生素。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志寅在《健康报》发表文章称,目前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70%,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能好得快,这是患者对输液最大的误区。”沈雁英说,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用静脉输液,这样才能把药品使用的副作用和风险降至最低。
据介绍,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应该占到50%以上,肌肉注射占到30%~40%,输液占10%左右。但在我国有些医院,输液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四成。
很多人认为输液方便安全,但实际上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肉注射都要高很多。杨志寅提供的不完全统计资料称,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
沈雁英告诉记者,在西方一些国家,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 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口服药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及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采用静脉注射这种风险相对较高的方式。在沈雁英看来,除了国家在对抗生素的控制上需要加大力度外,患者在用药时也一定要知道用药方式,能口服的尽量口服,尤其要注意不要随意选择抗生素。如果需要,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从最初级的开始,不要一开始就用最高级、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