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天网
——部分省市工商机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介绍
作者:贾君


    ■本报记者 贾 君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肩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重任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加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1月11日至12日,全国工商系统食品安全监管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北京、贵州、甘肃等省市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就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做法及经验进行了大会交流。
北京
建成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北京85%以上的食品由外埠供应,防控输入型风险是首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一年多来,首都工商机关以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60周年食品安全保障任务为新起点,积极构建与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和特大消费型城市相适应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据北京市工商局副局长张凤平介绍,为有效防控输入型风险,北京市工商局初步建成了“政府监督抽查、第三方委托检验、企业自检”三位一体的首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该体系在食品安全控制、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该局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食品超市及其配送中心和农村市场为抽检重点,制定年度全市统一监测和抽检计划,突出源头监管。630个监测点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抽样工作,共抽取63大类食品样品8068个,合格率为94.52%。同时深入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提高发现问题食品的能力和准确率。全年共快速检测食品样本37450个,为及时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降低风险转化起到了突出作用。
  张凤平介绍说,为进一步强化专业技术保障,北京市工商局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6个地区食品安全监控分中心、11个区县分局食品安全控制实验室和基层快速检测装备的作用,开展不同层级的食品检测和风险监测,为评估市场风险和调整监管重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北京市工商局从该市200多家检测机构中筛选出技术能力较强的30余家,开展第三方检测。
  据张凤平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市工商局共查处食品案件2748件,重大食品案件41件。其中在严厉打击销售地沟油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中,共捣毁制售地沟油窝点两个,查扣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数量2490公斤,取缔无证照食用油经营户3户。
吉林
建设覆盖全省的综合执法平台
  近年来,吉林省工商系统认真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四个转变”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四道网络”,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维权的效能。
  吉林省工商局副局长崔洪海介绍说,按照“大集中、大统一”的原则,吉林省工商局全力建设覆盖全省工商系统的综合执法平台,即12315指挥调度平台、广告监测平台、网络监管平台、移动执法平台。依托“四个平台”,该局以突出落实食品经营者第一责任为核心,积极构建“四道网络”:一是构建食品流通行业安检网,建立经营者自律体系。指导大型超市、食品市场和示范店配备食品安全检查员,重点把好进货查验关、食品入市关、食品经营关和食品退市关4个关口。二是构建巡查执法监管网,建立工商监管体系。指导全省工商系统在城市以街路为界线,实现网格化管理。三是构建食品安全监管协作网,建立监管协作体系,逐步形成工商、公安、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外部协作的工作机制。四是构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建立社会监督防控体系。
  崔洪海介绍说,吉林省工商局着眼创新、落实、问责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工作中重点强化“四个结合”:一是实现食品市场日常巡查与集中专项整治相结合;二是实现传统监管手段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监管的结合;三是实现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四是实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与狠抓落实相结合。
  据了解,2010年吉林省工商系统共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21057个次,检查食品经营者191万余户次,查扣、退市不合格食品20余万公斤,捣毁制假售假窝点73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879件,案值765.3万余元,罚没款352.8万余元,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1568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63万余元。
浙江
积极探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
  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工商积极探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张雪林介绍说,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该局通过不断总结,创新方法,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批带零、以城带乡”的工作方法,循环推进,相互促进,营造良性循环的工作局面。
  张雪林说,经营者的信息化水平是决定电子监管的关键性因素。浙江省工商局专门组织了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了全省各类食品经营者的信息化基础情况,为电子监管工作的推广走好了第一步。食品批发者承上启下,是流通环节的核心,在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2010年,浙江省工商局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全省批发范围覆盖两个县以上的批发经营者,包括地级以上的总经销、总代理,将其纳入电子监管系统,监督其出具规范的“一票通”进销货台账,推动全省近30万户各类小型食品零售经营单位履行进货查验和台账制度。截至2010年年底,浙江省实际纳入电子监管系统的经营者2826家,上传进销货台账2300多万条,收集食品基本信息464588项,收集食品相关经营主体信息691172项,基本覆盖了全省流通环节的食品品种和食品经营户。
贵州
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效能
    近年来,贵州省工商局积极探索创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依托社会力量,与贵州科学院合作,建设依靠科技支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全省流通环节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据贵州省工商局副局长陈亦康介绍,长期以来,贵州省工商机关面临可委托的社会检测机构少、检测技术不完善、部门检测机构自身检测任务繁重等情况,制约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陈亦康介绍说,2009年初,在贵州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工商局和贵州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依托科技支撑,增强区域食品安全检测服务能力、扩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覆盖面、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任务。贵州省工商局投入1570万元、贵州科学院投入680万元,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和9个市、州、地分中心,并全部通过了认证机构的资质认定,具备了食品检验的法定效力,完成了常规实验室建设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截至目前,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检测能力已从建设之初的286项,发展为19大项参数通过实验室认证、830项食品检测指标通过计量认证。
  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成后,食品检测能力明显提升。两年来,检验中心坚持边建设、边检测的原则,共定量检测食品10054批次,快速检测33203个批次,年抽样批次数量是建设前的10倍,抽样地点和场所涉及贵州省9个市(州、地)所在地城市及部分县、乡镇,发布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公告9份,出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结果分析报告16份,为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
  据了解,两年来,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成并形成规模化效应,有效提升了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水平。而且,随着抽样检验频次增加,检测周期大幅缩短,工商机关监管效能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甘肃
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
  作为西北地区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甘肃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1%,农村食品消费量约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甘肃省工商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一专三员”机制建设,有效防范了农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走出了一条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路子。
  甘肃省工商局副局长陈其寿介绍说,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兰州市榆中县县委、县政府在工商部门“一会两站”的工作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一专三员”乡(镇)村两级协管模式。“一专”即乡镇食品监管专干,“三员”即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联络员。乡镇食品监管专干由乡镇在职工作人员担任,承担本乡镇食品安全协管职责。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分别由村委会主任和文书担任,由他们分别负责本村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动态情况和当地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隐患等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食品安全联络员由乡镇包村干部担任。“一专三员”模式延伸了监管触角,消除了监管盲区,实现了在有限监管资源条件下,监管效能的最大化,构筑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新防线。2010年3月,兰州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总结推广了榆中县“一专三员”的经验做法,并以兰州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施行“一专三员”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目前已在兰州全市61个乡镇、749个行政村确定乡镇食品监管专干61名,食品安全联络员、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各1555名。
  据陈其寿介绍,2010年12月,甘肃省工商局负责牵头起草的,由卫生、质检、工商、商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关于在全省农村推行“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意见》,以甘肃省政府的名义下发省内执行,把“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变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行为”,使食品安全监管真正实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做到全覆盖、无盲区。同时,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部门全力投入当主力,乡村两级协管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当后盾”的责任体系,实现了监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陈其寿介绍说,在农村实施“一专三员”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机制,畅通了监管信息,延伸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提高了食品安全反应机制的灵敏度,遏制了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广泛普及了食品安全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维护食品安全工作中来;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最大化,弥补了农村基层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缺失的不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红盾前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天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