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快节奏不等于浮躁“微”生活引发思考
作者:曹健 邹欣媛


      随着微博等新媒介的兴起,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只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面对这种争分夺秒的“微”生活,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并且开始逆向选择“乐活”,放慢生活的脚步。
  对此专家提出,“微”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其弊端不可小视。不管是快节奏还是慢生活的方式都在于自我明确和调适,应以一种能够让自身与环境平衡的速度生活,享受生活才是王道。
“微”生活成年轻人主旋律
  春节长假,“织围脖”成为白领刘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一有时间就是上网或拿手机上微博,看看今天有什么火爆的新闻和微博好友的发言。以前每周、每天‘大事报’变成现在每秒‘大事报’。从申请初期关注别人动态、看当日新鲜事到过年期间一天更新十几条状态,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控’。”刘静说。
  和刘静一样,今年过年不少网友乐过“织围脖”生活。据新浪网统计的春节微博更新数据显示,兔年新春第一秒,网友共发布12374条新浪微博,刷新了2011年元旦创下的峰值纪录。
  不仅更新微博成为一种潮流,微小说也渐渐取代大部头小说成为年轻人春节阅读新宠。据了解,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微小说的内容少于140个字但具有小说应有的文学元素。“自从‘微’概念潜入之后,我好像难以拿出整段的时间来学习或消遣,阅读短新闻及时知结果,看故事也是微小说,视频更是越短越好……一目了然的媒体接触方式为扩充信息量提供了平台,生活可谓乐在其中。”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徐燕说。
  “慢活”一族质疑快节奏生活
  部分年轻人在春节长假兴奋地过着分秒必争的“微”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却对这种生活不以为然,提出异议:“生活越来越快,越来越匆忙,人也开始浮躁,这有什么意义?”
  与“微”生活一族不同的是,这些人开始崇尚“慢活”、“乐活”,减少与媒体接触,利用空闲时间与亲朋好友聊天,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放慢生活的脚步对于他们来说才是一种享受,才是调整节奏让心灵休息的健康生活状态。
  在四川一家公司做科研开发工作的李学成是“慢活”的忠实拥护者。作为“80后”的李学成没有注册微博,也不怎么看微小说。他说:“微博等新生事物在给我们提供大量新鲜概念的同时,充斥的信息也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快节奏不等于浮躁
  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微”生活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副教授李惠民认为其原因有三:
  一是信息时代人们对简单精炼信息的需求增大。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难截取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深度阅读或感受生活。而微博、微小说等,使人们更易获得感触、记录当下、把握飞速的生活。
  二是 “微”生活容易形成媒介依赖。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可及时发布观点看法并与网友沟通互动,易操作、易获取的特性使人们从媒介使用发展到媒介依赖。
  三是“微”生活人群具有很强的聚合性。零距离沟通可使只言片语的影响力无限放大,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李惠民认为,一些人对于“微”生活感到紧张、焦虑、无法淡定,其实是因为工作状态与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骤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工作和日常生活界限很明确,工作之外可以自我随意安排。而信息时代,人们无处藏身,工作、休闲无法分离,人们陷入一种无休止的生活循环中。一些人感知到这种状态提倡“慢生活”,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自我调整。
  专家建议,面对微博等媒介带来的庞杂信息潮,年轻人不应随波逐流,应该明确自己生活、家庭、事业所追求的目标,调适自我,使生活逐步走向常态化、有序化。
(曹健 邹欣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快节奏不等于浮躁“微”生活引发思考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