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
厂房依然规整却冷冷清清,设备仍在却布满灰尘。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西沙埠村,喜来乐乳业公司总经理金立德脑海中或许仍能清晰地记起往日场景:这里也曾车进车出、生意红火……金立德所经营的乳制品企业,在经历了国内多次乳制品事件后,成本的提升、越发趋于严格的检验政策让他选择在去年退出了这个市场。和“喜来乐”一样,青岛市还有不少奶企的生产许可证也许将会被判 “死刑”(据2月24日《解放日报》报道)。
乳制品行业,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产业,可对于它,在经历三聚氰胺等一次又一次事件后,人们的信任度在逐年下降。近期,内地游客在港澳掀起的抢购进口奶粉热潮,成为一道令内地乳制品企业脸红的尴尬风景,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去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 《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乳品企业去年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并要求企业大幅增加基础安全设置的投入,目的是监管乳制品的安全问题。生产成本的提升和越发趋于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令不少企业感慨“这个行业不好做”了。但笔者认为,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这倒是一大福音。因为,这个产业的质量信誉度已经接近冰点,如果还是放任自流,后果不堪设想。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容小看的问题,在“毒××”不时出现,百姓总在担忧是否吃得放心、安全的背景下,以更严格的准入制度来保证食品质量,应该是相关部门日常监管的重点工作。因为,治理食品行业的质量问题,迫切需要壮士断臂的勇气和魄力。从“民以食为天”的高度严把准入关,“民以食为天”的天空才可能晴空万里。
严把食品行业准入关,仅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在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更加显得关键。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第三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一些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建议,要加重对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处罚,删除“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的“拘役”。不断提高食品行业违法犯罪的成本,以强悍的法律和执行力惩治相关犯罪,才能与严把食品行业准入关遥相呼应,最大限度保障人们吃得放心。
严把食品行业准入关,势必会逼得企业花大价钱购置设备,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也会让投机取巧者坐立不安,这些都会使一些企业经营者发出 “行业不好做”的感慨,相关政府部门切不可因此放宽尺度。只有保持这种监管压力,才能促使经营者加强自律,包括乳制品在内的食品生产行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