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汽车消费问题开始困扰消费者,汽车投诉数量明显上升。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从相关数据来看,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创历史新高,是所有被投诉商品和服务行业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行业之一。
从分省、区、市的投诉情况看,在众多汽车类的投诉案件中,汽车质量问题依然是最为突出和集中的方面。以汽车消费大省广东省为例,质量投诉占汽车类总投诉量的30.47%;在上海,涉及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共计608件,占汽车类投诉总量的27.78%;而在广西,2010年各级消协受理的144起汽车消费纠纷中,质量投诉就有101件。在各类针对汽车质量的投诉中,发动机抖动、新车异响、车厢噪声大、变速箱渗油、车辆油耗过高、仪表不准、天窗漏水、空调不制冷等,成为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新车异响问题突出
从各地消协的汽车质量投诉来看,新车异响在汽车质量的投诉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其中绝大部分无法排除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能。
重庆消费者李兵的投诉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李兵在将新车开回家的路上,发现汽车有异响。出于多年的驾车经验,李兵判定新车存在质量问题,当即将车开回4S店。但维修人员检查后称,响声在正常范围之内。无奈之下,李兵又将新车开回家,但一路上响声越来越大,于是第二天车主再次驾车来到4S店。经仔细检查,发现异响是从变速箱里发出的,而变速箱里竟然没有润滑油。也就是说,汽车齿轮在没有机油润滑的情况下硬碰硬地摩擦,其受到的损害可想而知。
广东消费者王先生的投诉也比较典型。他刚买两周的新车发现车头有异响,经维修中心确认是车辆右前半轴及右侧减震器存在质量问题,并于当天交车入厂维修。消费者认为,一辆新车行驶不到2000公里就出现质量问题,往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于是向经销商提出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或延长保修期的要求,但遭拒绝。
而武汉消费者柯先生,使用不到90天的新车就出现发动机异响,并伴随出现自动熄火、变速箱挂挡不走车等问题,导致汽车无法正常使用。柯先生多次找4S店要求退车或换车,但协商未果。
安全气囊隐患多
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中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重要配置。但由于生产厂家对安全汽囊过分宣传引导所引发的认识误区,引发了不少纠纷。在各地消协汽车投诉的汇总分析中,就有多起针对安全气囊的质量投诉。
在一起车祸中,陕西杨先生的车撞在坚硬的护栏上,导致车辆前部的水箱、散热器等部件完全报废,人也受了伤,但安全气囊并没有打开。而在汽车厂商开具的《安全气囊投诉处理报告》中,却认定气囊没有问题。各地消协在处理此类投诉时发现,发生气囊打不开的情况后,汽车厂商多会以撞击力度不够或撞击角度不对为由,推脱责任。
发生碰撞气囊打不开,生产厂家可以以技术指标等理由作解释,可重庆消费者肖先生遇到的情况就很特殊了。去年4月5日,肖先生的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安全气囊突然意外弹出。而当汽车厂商派人察看现场后,却让车主自己联系保险公司赔偿。车主认为车辆并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不属保险公司赔偿范围。安全气囊意外爆出,说明车辆存在质量隐患。此后,肖先生多次联系厂家和经销商,要求免费修好安全气囊,但对方都不予理睬。无奈之下,肖先生向重庆市消委会投诉。
汽车自燃维权难
在各地消协受理的汽车质量投诉中,最难得到妥善解决的就是汽车自燃。汽车自燃,轻则车毁,重则人亡,车主也将面临巨额经济损失,因此自燃所引发的双方矛盾往往是最激烈的。而当车主遭遇汽车自燃时,汽车厂商的态度往往也是最不积极的,要么敷衍拖延,要么干脆事不关己,任凭车主去“折腾”。
2010年,重庆市各级各地消委会就受理了数起汽车发生自燃,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投诉。
去年10月11日,重庆车主周春江将车停在路边去吃夜宵,当他走出约60米远时,车子突然起火,火势无法控制。10分钟后,消防队员赶到现场,3分钟后将火扑灭,此时车辆已基本报废。车主周春江认为自燃是因汽车质量问题所致,汽车厂商应承担一切费用。但经销商及厂家则认为,车辆不存在质量问题,拒不承担任何责任。11月30日,经销商致函重庆市消委会,坚持认为损失应该由车主承担,双方无法达成赔偿协议。车主无奈,只好将经销商及生产厂家告到法院。法院要求车主提供鉴定报告,可重庆市没有汽车鉴定机构,车主也拿不出数万元的鉴定费用。就此,消费者的维权之路陷入困境。
鉴定成维权“拦路虎”
如果消费者不认可厂商出具的检测结果,就需要自行进行质量鉴定,而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鉴定机构并不接受消费者以个人名义作出的委托,如果车主要求进行鉴定,还需要得到厂家的书面同意,这对于车主来说难度不小。第三方鉴定,几乎成了消费者维权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汽车属高档消费品,价格昂贵,且专业技术性很强,因此只能由专业的权威机构来进行鉴定。然而,目前我国的汽车鉴定机构很少,加之鉴定费用昂贵、程序繁琐,耗费时间长,且对委托主体限定严格,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据南京市消费者协会汽车维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徐进介绍,到目前为止,在南京市消协受理的众多投诉案件中,还没有一例是通过第三方鉴定而成功维权的。“南京市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汽车鉴定机构不多,消协可以就产品质量问题邀请南京市汽车仲裁委员会出具报告,委托有资质的机构鉴定,但是鉴定费用非常高,究竟由谁来先行垫付,争议比较大。曾经有一辆问题汽车,消费者购买花了11万多元,如果做鉴定却需要花费12万元,对于消费者来说,维权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徐进说。
据记者了解,一个汽车安全气囊的鉴定费用最少都是4万多元,而且4万元的前提是消费者要自己将车拖到检测地点去,而到了鉴定中心,还会有其他费用。于是,鉴定报告很自然地成了经营者用来搪塞消费者、推托责任的理由,“想维权,拿鉴定报告来。”
举证难则维权难
汽车质量的投诉率上升,有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因素,也有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的原因,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新车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在上一个3·15年度中,全国各级各地消费者协会组织深入汽车消费一线,调解消费纠纷,解决汽车消费投诉,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通过对全国各级各地消协组织的采访,记者了解到,涉及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经过消协的调解,多数汽车厂商能够积极配合,免费为消费者维修或更换配件,但也有部分厂商仍以汽车是大宗商品,不适用《消法》的有关规定为由,拒绝依照《消法》有关规定接受汽车消费纠纷的调解。在这种情况下,“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往往成为了汽车厂商的“挡箭牌”,让消费者自己拿出证明汽车存在质量问题的证据。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举证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从消费者向4S店索赔,到4S店向厂家反馈,再由厂家派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检测,直到厂家出具检测报告,少说需要数月甚至一年半载。多数消费者由于举证困难,最终只能被迫放弃投诉,接受厂商不平等的“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