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健身房相继倒闭”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这让一直处于竞争激烈且洗牌频繁的健身行业变得更加风雨飘摇。健身业曾被公认为是“朝阳产业”,近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态势。然而,近期众多健身企业的闪电倒闭让买卖双方两败俱伤。那么,如何才能让健身企业走出困境?为重振行业信心,相关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又都该做些什么?值得人们深思。
许多健身俱乐部因不景气而被迫闪电停业,给预付款办卡的会员造成了极大损失。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孟 刚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健身俱乐部相继出现闪电关门事件。先是北京奥08健身俱乐部在元旦过后悄然关门,后是在全国拥有16家分店、一度是京城健身行业中的高端品牌——青鸟健身在北京的5家分店因拖欠房租停业3天。然而,停业时间虽短,但却再一次拨动了健身房这个竞争激烈且洗牌频繁行业的脆弱神经。而据记者了解,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昆明等多个城市都不约而同的出现过健身俱乐部闪电倒闭现象。一边是每年全国健身场所以上千家的速度扩张,被公认为“朝阳产业”,一边却是不断有健身企业倒下,甚至有数据统计,北京的健身房平均每月倒闭1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健身企业普遍陷入了经营之痛?
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差
白领闫小姐是2010年在北京海淀区某俱乐部办的健身年卡。她告诉记者,该年卡为1299元,有效期2年。这个价格看似很吸引人,可1年多以来,自己也就去过四五次。算下来,一次健身要花200多元。不去锻炼的原因,除了工作忙和缺乏毅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办健身卡的人太多了。每次锻炼完,洗澡都要排队,最长的一次等了30分钟才洗到。
闫小姐说,自己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办公室里不少同事都相邀去了不同的健身俱乐部,总之价格越低的俱乐部情况就越糟糕。对于闫小姐所说的情况,曾做过健身教练的李明表示,其实目前国内的俱乐部大多数都是靠预售、低价或多卖年卡、终身卡等销售手段来快速收回投资,很少有俱乐部会去完善内部服务。“俱乐部在预售时已经把后期的收入透支掉了,如果不能够在内部服务上下功夫,那么会员就会逐步流失,最后导致关门。”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开健身房只要有钱就行,到有关部门注个册,入行门槛相当低,这也是导致健身行业内部鱼龙混杂的重要原因。不断的内耗导致利润下降,而品牌连锁店经营的成本却逐年上升,最终企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对此,北京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处的相关人员坦承,健身行业目前并没有经营许可的准入管理规定,无论是自有资金持有量、还是店面规模、器械方面都没有行业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规范。
价格战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你家收2000元,我就只要500元”,健身企业的低价“血拼”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价格上的实惠,如记者了解到,位于北京小西天附近的一家健身俱乐部的健身年卡费只有200多元。虽然这种做法为健身企业招徕了不少会员,但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价格较低,健身企业的利润被不断缩水,最终结果就是无法为继,纷纷倒闭。
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健身行业倒闭现象就频繁发生,而健身会所“玩失踪”的消息也时常见诸媒体。到2008年以后,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抢占市场,全国各大俱乐部更是纷纷降价,有的降幅甚至高达50%。与此同时,一些新开业的俱乐部,为尽快在市场中站住脚,更加希望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一些新兴俱乐部年卡推广价格甚至跌破了200元,创历史新低。健身企业的这一“割肉”行为,虽造就了门庭若市,一片兴隆的假象;但企业本身其实非常脆弱,一旦遭遇消费者捂紧钱袋、市场低迷、物价上涨等变动,这些赔本赚吆喝的健身企业便很难维持下去。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开一家1000平方米的健身俱乐部,最低成本要100多万元。健身俱乐部的成本包括空间环境建设、器械的更新、房租、人员工资、物业以及宣传等,其中前3项占了大部分。而价格战直接影响着俱乐部的服务质量:器械超负荷使用、场馆拥挤不堪、淋浴等设施紧张、教练专业素质低下等。如果一个人只收取几百元的会费,那么经营者连洗澡水的费用都收不回来,就更别说赚钱了。
李明坦言,如今健身行业走向价格混战,主要有3方面原因。首先是经营者的问题。没有行业自律,靠不正当竞争排挤对手,比如招聘没有健身资质的美女教练陪聊或提供特殊服务等。其次是消费者的问题。消费不够理性,谁家价格低就选谁,把健身当做一种时髦、一个炫耀的资本,结果自食苦果,花钱不讨好。最后是相关法规空白和监管缺失。“健身是国家大事,全民健身应该得到提倡,可申办门槛如此之低且教练资格混乱的话,就会扰乱健身市场的正常秩序。”李明说,其实现在很多健身房的教练都是体院毕业的学生,所谓的国际培训证书,很多都是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出点学费,就可以轻松拿到的,真正有真材实学的教练并不多见。
预付费机制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现在健身行业普遍采用的预付款消费机制,对消费者和企业双方来说都面临着风险,但对于经营者而言,风险更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维华认为,“预付费的健身卡就像银行的信用卡,经营者可以提前拿到资金,但如果不在中后期寻找到多样化盈利点的话,就会难以维持。”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健身俱乐部前几年呈持续盈利状态,跟预付费机制有直接关系。虽然也有一些地方对预付费式经营做了些限制,但仅限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以青鸟健身为例,当其会员数量处在6万人的巅峰状态时,青鸟每个月的预收会费收入相当可观,可以应付一切开销,企业也获得了发展。但问题是,“成也预收费,败也预收费”,由于竞争对手间的价格战,导致其会员数量急剧下滑到2万人后,会费收入也就随之急剧下降了。但此时青鸟已经习惯了按高峰时的会费收入来安排公司的日常运营,这就导致其立即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现象,于是,其只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继续维持。然而,当窟窿越来越多时,自然也就无法弥补了。青鸟健身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正是由于付不出百盛当月60万元的租金而“被迫”停业,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因此,对于经营者来说,预付费机制既是快速回笼资金的一种手段也是其经营模式的一种考量,如何在这种机制下更好地生存,是健身企业的关键所在。李维华认为,对于一个要树立品牌、长久发展的企业而言,中后期经营的利润来源更为重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前期以发展会员为主,中后期应该以加强服务、寻找多个盈利点、巧妙培养顾客的重复消费习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