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它通过耳声发射等方法对新生儿的听觉系统进行初步评估,以判断孩子的听觉系统发育是否正常。通过筛查,对听力损伤的孩子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大大减少其发展成聋哑人的几率。
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筛查报告为“未通过”时应该怎么办?本报记者采访了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单希征教授。
记者: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单希征:首先,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2天耳道内有羊水残留,影响了筛查的测试和记录,故主张在新生儿出生三天后做筛查测试。
其次,检测时间多选定在午后新生儿进食入睡后的相对安静阶段,而不应该选在新生儿兴奋躁动的时候测试,尤其是第二次筛查时应选择熟睡状态。
再其次,测试环境要安静,环境噪声低于40dBSPL,室内摆设简单,避免突发声音影响测试。
最后,对于新生儿来讲,室内温度和湿度均要适宜,室温过低易使新生儿不自主地肌肉颤动而影响检测结果。
记者:筛查通过说明新生儿听力良好,若遇到“未通过”的报告又该如何面对呢?
单希征:首次听力筛查报告“未通过”时,应引起重视,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家族或直系亲属中有无先天性或迟发性幼儿期听损伤;2.新生儿母亲在妊娠期间是否患有风疹或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3.新生儿出生时有无窒息史及长期缺氧史,出生时体重是否低于1500克;4.新生儿是否有脑膜炎史;5.母亲孕期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6.新生儿是否有颅面畸形及发育迟缓;7.新生儿是否有高胆红素血症。
同时,当首次听力筛查报告“未通过”时,家长也不能太着急,由于听力筛查的仪器比较敏感,如新生儿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体动较多、鼻堵呼吸不畅、周围环境有噪声等,都可能造成听力筛查未通过,因此,在等待接受第二次筛查期间,家长需要注意尽量避免新生儿感冒发热、呛奶和呛咳,减少鼻堵,减少中耳积液的机会。多数第一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经过诊断并未发现有明确的听力障碍,在第二次筛查中是能够顺利通过的,其原因多在于外耳道或中耳分泌物的吸收或排除。
若第二次筛查仍未通过时,新生儿就应该在出生后3个月内到医院接受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和全面的医学检查,既使是单耳听力筛查未通过也不例外。临床上常碰到单耳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孩子,由于家长的不重视,没有及早带孩子进行听力检查,等到2-3岁时才发现,结果是迟发性或进行性听力损失,孩子的言语发育受到较大的影响。
记者:如果筛查发现新生儿确实有听力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办?
单希征:如果确诊有听力障碍,就需要明确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和部位。家长不仅要冷静下来接受新生儿听力障碍这一事实,还要了解听力障碍的治疗、干预和康复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进行的早期干预治疗和康复奠定基础。
听力障碍的治疗和干预,有药物、手术、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植入等手段。哪个方法更合适和具体怎么办,应根据每个新生儿个体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由专业耳鼻咽喉科医生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