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刚
近年来,谍战剧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暗算》开创了谍战剧的题材,《潜伏》使谍战剧迅速走红,《黎明之前》更是将谍战剧推向高潮。正因为看到了谍战剧市场的红火,所以各大影视公司纷纷上马谍战题材的电视、电影作品,《追捕》《风声》《借枪》《旗袍》《风语》《风声传奇》等纷纷上演。但是,近一段时间各电视台谍战剧的集中播出,也让观众对谍战剧产生了审美疲劳,加之后来创作的一些谍战剧,剧情难以超越经典,甚至粗制滥造,能吸引观众的越来越少。那么,谍战剧如何创新才能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获得长久发展?
三因素促使谍战剧大热
春暖花开之际,北京、天津等几大卫视几乎同步播出了谍战大戏《借枪》。更巧合的是,在今年建党90周年的大背景下他们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诸如“谍战群英会”“谍战英雄季”“谍战年”等电视剧播出概念,一口气连播出多部谍战戏,并将战争题材的新剧打包推出,步伐惊人的一致。事实上,从2002年第一代反特剧《誓言无声》出现以来,谍战热已分别在2005年播出《暗算》和2009年播出《潜伏》时出现过两次小高峰。2011年则被认为是谍战剧的第三次高潮。
现在一窝蜂上马的谍战剧,有的尽管拍摄得很差,但收视率却很高,这个现象看似有些奇怪,但其中原因其实不难分析:
一是谍战剧暗合观众的审美期待。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认为,以前电视剧塑造的人物一般都是大英雄。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界给了创作者一定的自由,再加上大量西方文化,如小说、文学作品,包括后期好莱坞电影的引入,使国内创作者的视野打开了,此后算是进入了个人叙事的时代。如近几年火爆的战争剧《亮剑》,谍战剧《潜伏》《黎明之前》等,这些电视剧总的来说塑造了正面昂扬的英雄,但却是对欲望化叙事的反叛,符合观众的期待。
二是谍战剧填补了警匪剧的空白。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张颐武教授介绍说,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纸关于限制涉案题材作品的文件让警匪剧退出了电视荧屏的黄金档。虽然生活题材剧、偶像剧也曾经大行其道,但都因内容单一而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观众可以发现,这和荧屏上多日不见的警匪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当谍战剧登上荧屏时,就立刻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三是谍战剧作为类型剧有存在的空间。观众经常听说古装剧、年代剧、战争剧、偶像剧、现实剧这样的名词,实际上这就是各种不同的类型剧。刘江介绍说,按照业内的说法,各种类型剧都是经过长期打磨和市场反馈的,每一类型都有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都有同类型的代表作和佼佼者。尽管目前谍战剧大火大热,但仍然不妨碍其他类型剧的播出,如《你是我的兄弟》《神断狄仁杰前传》等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也在播出。而之所以现在谍战剧播出的较多是因为观众和媒体在这一段时期内关注度较高,这就给电视剧的制作者和播出单位一个信号,大家也纷纷将资金、精力投入进来。接二连三地有几个重磅作品推出,一时间这类电视剧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消除审美疲劳应避免粗制滥造
尽管谍战剧如今大热,但由于一哄而上,剧情设置也都大同小异,观众似乎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如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播出的《风声传奇》,就被观众评价为谍战剧的强弩之末:“戏不够,情来凑、人来凑。”
业内人士表示,主打快节奏枪战的传统谍战剧、凸显情感戏的人情谍战剧、打智力牌的智力谍战剧等,各种类型观众都尝试过了,他们太熟悉这些情节了,新剧情节奏难以超越经典,出现审美疲劳是难免的,也因此,推出开创性的作品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细节刻画不够和情节设置的荒诞也是摆在谍战剧面前的重大问题。剧评人司南在《细节决定谍战剧的一切,借来的枪打不响》一文中写道:“看到穷困潦倒、当卖一空的熊阔海(《借枪》中的男主角)还穿着白绸睡衣的时候,观众已经可以确定,不必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再如《黎明之前》中主角刘新杰总能“神奇”地洗清嫌疑,熊阔海策反日本人来完成任务,很多情节设置与时事背景完全相悖,这些细节都很难让人信服。对此,张颐武说,要避免情节雷同化,就要掌握好情节设置“出奇”和“可信”之间的平衡,需要创作者拒绝粗制滥造,并研读史实,精心谋略,而不是一窝蜂地加入到谍战大军中。
据介绍,谍战剧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来说已经处在一个平静的阶段,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桥段都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而出现审美疲劳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谍战剧除了要保持原有的故事性和节奏性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动作戏。但是不能太在意这些血腥、暴力的场面,不能为了血腥而血腥,为了暴力而暴力,而要关注故事和场面背后的东西,不能光顾着吸引眼球。